《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今日株洲面世

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邓昶 罗咸辉   新湖南客户端   2017-05-20 18:44:14

我国首部包装通史著述首发——

《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今日株洲面世

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朱和平

新湖南客户端5月20日讯(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邓昶 罗咸辉)“设计改变生活,理论建构未来。”今天,“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新书发布会在湖南工业大学举行。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省新闻中心副主任肖君华、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郑升和人民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编审王世勇出席并讲话。与会的国内1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我省20多所院校艺术学院代表,还就“中国设计如何“走出去”、“传下去”,深入展开学术研讨交流。

《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作者朱和平,现为湖南工大校长助理、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和中国包装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其作为我省“百人工程”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艺术历史与理论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等3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以及10余项部及省级项目,迄今出版专著19部。这次新书发布,可谓毕其13年之功,撰写而成我国首部包装通史著述,系统梳理和生动阐释了从史前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包装的发展及艺术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包装无论是作为学科还是作为产业,都得到了政府和人们广泛认可并引起重视,但从总体上看,有关包装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这在包装艺术史的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王世勇介绍该书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时说,朱和平教授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学术感知和深邃的洞察力,以史为纲,结合包装艺术本体,特别是现代包装艺术理论,将传统包装置之于所根植的历史社会,对古代包装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包装艺术史理论体系,必将推进我国艺术史论,尤其是包装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肖君华强调,以史为鉴,朱和平教授扎根古代包装艺术领域,带领科研团队踏遍了全国地市级以上的博物馆,收集实物图片近6万幅,检阅文献资料遍及正史、政书、丛书、笔记小说乃至野史杂记,牢牢把握古代包装的历史演进,继承了中华民族包装文化的传统精髓,契合了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郑升认为,该书还涉及了包装艺术发展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社会背景,探索了包装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微观上提供了诸多在艺术学意义层面上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宏观上为当下包装艺术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与行动指南,势必推动包装艺术学科的全面发展。

新闻多一点》》

朱和平教授和他的《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


通讯员 邓昶 孙惠茹

5月20日,湖南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朱和平所著的《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新书发布会在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隆重举行。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包装的设计,创造出了无数精美的包装作品。现代作为传统的一种延续,包装在传统意义上必须创新,但是这种创新既源于传统,又是对传统的一种扬弃,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包装要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湖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朱和平表示,“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代包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这大概就是朱和平教授写就新书《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的初心。

朱和平,1965年生于湖南湘乡,1983年至1994年,先后就读于湘潭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分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紧贴专家。

翻看简历,惊讶地发现他在本、硕、博阶段攻读的专业竟是历史学。究竟是什么让一位历史学者进入包装艺术领域不断探索?又是什么促使他历经十三载终成包装艺术的史学巨著?

家乡的感召,缘续“株包”

1994年博士毕业后,朱和平回到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母校郑州大学,成为了历史学院的一位教师。1998年,受到家乡人才引进计划的感召,他满怀热血、负笈南迁,从中原大地来到湖湘交通重镇,就教于湖南工业大学(原株洲工学院)。

“起初对于包装而论,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行。”朱和平虽然接触和学术研究的范围较广,但对于历史专业的他来说,从未涉猎过包装。

当时的株洲工学院,是一所以包装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全校言必称包装,时称“株包”。在这种氛围中,朱和平开始接触包装领域。他发现艺术史的研究与史学的研究存在相通之处,便将二重考据法、多重考据法等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与艺术学方法相结合,对包装艺术史进行探究,竟在包装领域极大地发挥了他的优势。

拓荒之路的艰辛,凝聚成包装史学巨著

“包装艺术的演变过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论何种社会形态,包装作为人类的造物,在满足某种物质需要的同时,融入了人们的造物思想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因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和承载着文化。”

作为一部古代包装艺术发展史的巨著,《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因富有文化性和民族性因素,使著作本身具有了前瞻性和领先性。又因为与艺术史相关,更使得这一著作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也许只有走进历史,才能很好地进行包装艺术历史的研究。显现于包装艺术作品之中的正是积淀于已久的内在历史。

将包装历史放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大背景下研究讨论,既使得《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展现了包装艺术与历史交织互动演进的背景,也造就了包装艺术史大幕开启的舞台。

书中以包装艺术作为本体,植根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古代包装进行全面阐释和探索,完成了向现代包装范畴的转变,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包装理论体系。

然而,对于史学的研究,资料的搜集是基础。朱和平和他的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实物史料搜集计划,除了对文献资料的搜集,还对全国含港澳台地区地市级以上博物馆展开了地毯式的考察。2003年暑假,团队分为四个小组分赴各地进行考察。

他所在的小组是赴台湾进行资料收集。由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不允许拍照,导致拍摄计划无法展开,他们只能用文字和线描对相关实物进行记录。所购买的近百公斤的书籍,也因无法邮寄,全部是随身带回来的,“每当见到至今放在我工作室的三个手推车,当时的狼狈之状,便会油然而生。”

最终,朱和平和他的团队共拍摄到相关实物图片近六万幅,基本囊括了考古出土和传世的有关包装实物,这为《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的成书打下了扎实地基础。书中以包装艺术作为本体,对古代包装进行全面阐释和探索,完成了向现代包装范畴的转变,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包装理论体系。

正如书中所展现的,在绵延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割据战乱与天下一统之间的交替成为历史的主旋律,从史前文明到明清封建制度崩溃的上个世纪初,他们所遗落在这块土地上的,除了那些鉴古加之的包装艺术本体,传承给后世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是什么……置于此种维度之上,朱和平投入的不仅仅是对包装艺术的研究,更要对艺术精神的深切关怀。

谦谦教授的“工匠”精神

“世界再嘈杂,匠心需沉静。”专注细节、重视积淀、享受过程,工匠精神正是朱和平在一直的研究与生活中那份不懈坚持与执着追求。即便是细微的事,他也力求做到极致,甚至是致力于追求更高的极致。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这更是一种精神的汇聚、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坚定的信仰、一种不尽的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推动着朱教授在十三年的研究与探索中不断成长,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和《中国古代设计史史料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建立中国数字包装博览馆,创建中国包装设计研究中心和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基地。

“在这一领域,我将继续耕耘,有待他日,将补苴纠谬。遗漏在所难免,但做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提到新书,朱和平万分感慨。

今天,匠人已不是狭隘的手工业者,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除了拥有精湛的手艺之外,更重要的则是敬业、严格、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那不仅是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的古老传承,更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子。

纵观本书对古代包装艺术的阐释,书中揭示古代包装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造物思想,反映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表现了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性,这就为现代包装设计的本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因此,这一著作的完成正是时空流转下包装与历史及现实的互动,这种时空条件无疑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直接与丰富的时代体验与艺术反思。

责编:周杨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