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12 17:20:3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菡
红色桑植,全民运动。10月19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第十届运动会暨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圆满闭幕。历时5天的赛事中,全县34个代表团的3390名选手不仅在篮球、乒乓球等常规项目上角逐,还在高脚、押加、秋千、蹴球等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上展示风采。“这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桑植县文旅广体局负责人介绍。他将这场持续五天的体育盛会比作一座桥梁:“桑植各族儿女在比赛中增进了解,在交流中建立情谊。”
凝心聚力的体育盛会,体现了桑植各族儿女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也是桑植县以红色资源为根基,增强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红色沃土书写民族团结史诗
桑植,这片位于湘西北的红色沃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作为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桑植的红色底蕴深植于多民族儿女共同书写的革命史诗中。
“1916年,他以两把菜刀闹革命,夺取了反动派的武器,组织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每到周末,位于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的贺龙纪念馆内,讲解员为络绎不绝的研学学生深情讲述先辈们的感人事迹。据纪念馆统计,今年以来已接待研学团队超过500批次,其中来自各族青少年群体的参观者占比超过六成。
李菡1928年,贺龙、周逸群等在此领导桑植起义,建立了湘鄂西苏区最早的红四军(后发展为红二军团)。1935年,由贺龙、任弼时、萧克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在此完成重要集结后,于11月从刘家坪白族乡出发,开始了伟大的长征。这一段段彪炳史册的光辉历程,是桑植最厚重的底色,也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革命传奇。
李菡革命的火种之所以能在此燎原,离不开各族人民的踊跃参与和巨大牺牲。当时仅10余万人口的桑植,就有5万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其中1万多人英勇牺牲。在这支革命队伍中,各民族子弟团结一心,“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
在刘家坪白族乡,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巍然屹立。“我们的先辈,无论是哪个民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紧紧团结在一起。”当地青年志愿者动情地向游客讲述。
李菡近年来,桑植县深挖红色资源,构建起“一部史、一首歌、一群人、一家亲”民族团结叙事体系。讲好“一部史”,深入挖掘桑植红色革命史和民族融合史;唱响“一首歌”,以国家级非遗“桑植民歌”为载体,持续举办民歌音乐周、村歌赛;铭记“一群人”,选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先进典型;传承“一家亲”,组织编印《桑植县民族团结小故事集》。
由多民族儿女共同谱写的民族团结史诗,如今正在新时代续写着新的篇章。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桑植发展的血脉,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凝聚各族群众的重要精神纽带。
红色资源赋能当代民族认同
就在今年8月,桑植县发布了凝聚共识、饱含深意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标识LOGO、IP动漫卡通形象及主题歌《同心共栽马桑树》。在各族群众的共同见证下,象征桑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文化符号体系已正式启用。
如今,桑植县以其独特的“红色铸魂·文旅互嵌”融合范式,让红色资源成为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民族共识的强大引擎。作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桑植通过系统性地保护、挖掘与活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民族认同。
遗址保护与整体打造,让历史场景“活”起来。桑植县对散布全县的革命遗址进行系统性修缮和保护,投入逾3.9亿元,构建“一带两心、智慧多点”的全域红色旅游格局,重点打造刘家坪长征小镇、洪家关红色小镇等核心项目。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苏维埃桑植县委旧址等核心红色地标得到全面提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洪家关白族乡、刘家坪白族乡等区域的整体规划与打造,形成“红色+民族特色”的独特风貌区,使红色遗址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与多民族聚居村镇、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可感知、可触摸、可沉浸的历史现场。刘洪红色公路的建成,更是将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及优美的自然山水文化串联起来,充分发挥了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积极作用。
文旅融合与业态创新,让红色线路“火”起来。桑植巧妙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设计推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桑植段)”“重走长征路”等主题旅游线路,开发穿红军装、走红军路、吃红军饭等沉浸式体验项目。红色旅游的发展还直接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增进了各族群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交往与合作。在洪家关白族乡,特色民居上“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墙绘成为网红打卡点,游客既能接受红色洗礼,也能欣赏白族民居的特色建筑,体验仗鼓舞等非遗。
2025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153.26万人次,同比上升8.03%,实现旅游收入18.57亿元,同比上升10.2%。
教育引领与精神传承,让红色基因“传”下去。桑植县将红色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组织编写红色校本教材,将红色故事纳入中小学思政课堂,开展“开学第一课”“国旗下的讲话”等主题活动,让红色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小小志愿讲解员”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成功培育200余名优秀少年宣讲员,成为擦亮桑植红色名片、赋能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该项目还获得湖南共青团改革创新大赛二等奖。
“你挥起两把菜刀,竖起一面大旗……”贺龙元帅的革命经历被“小小志愿讲解员”讲得生动而清晰,现在,他们成为桑植各红色景区景点的“红色代言人”。
小有所为,老骥伏枥。已经90多岁高龄的田蔚然,17岁参加革命,18岁在韶山如意亭炮楼里入党宣誓,参加过反压迫、反剥削的工农武装斗争。她离休后,进机关、到学校多次宣讲红色故事。这是桑植县“五老联动”合力传承红色基因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近年来,桑植县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建立起一批红色宣讲队,深化红色教育,创新开展“五老联动”模式,组织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老专家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络,用好老党员这本鲜活教材,把党史讲好,把故事讲活,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区域协作与精神认同,让精神家园“大”起来。桑植县积极推动区域协作,与湖北、重庆、四川、贵州等17个市州、76个县(市、区)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建立湘鄂渝黔红色旅游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共同推出“红色+民族+生态”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这一创新实践被写入《桑植共识》,其影响正日益扩大。
共识要求,湘鄂渝黔四省市要构建“资源互享、线路互通、宣传互推、游客互送、业态互融”协作机制,共同推进湘鄂渝黔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助力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红色传承助力发展实践
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最终要落脚于推动地方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课题上。
桑植县积极探索“红色+绿色生态”“红色+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在洪家关白族乡,游客既能接受红色洗礼,也能欣赏白族民居的特色建筑,体验仗鼓舞等非遗。这种复合型体验,丰富了旅游内涵,也使红色文化在与其他元素的交融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红色文化成为桑植县的新IP,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4年,桑植县红色旅游直接带动就业2000人,间接拉动餐饮、住宿等消费增长1.2亿元。
红色+绿色生态,让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桑植,红色精神正转化为各族群众携手奋斗的共同实践。
桑植白茶2024年产值达7.93亿元,较2020年增长177.2%,带动1.2万名各族群众增收;全县粽叶产量14亿片,产值3亿元,销量占据全国市场80%份额。
一泓清水出深山,一条产线富桑梓。今年1月下旬,首款标识“张家界八大公山”的天然饮用水上市,成为桑植县“绿色发展”的鲜活样本,据介绍,农夫山泉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5亿元以上。
红色+乡村旅游,让乡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红军战斗过的廖家村镇,秋日的稻田金浪翻涌。作为湖南省委深改委重点改革项目的“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改革试点区,这里的21万斤稻米在秋收活动中提前售罄,销售额超100万元。廖家村镇还以秋收活动为平台,打造了农特产品、非遗手作、美食、潮玩文创四个区域,当天就带动现场消费及预订销售约150万元,全镇各族儿女尝到了团结一心向前奔的甜头。镇党委书记熊英感叹:“红色传承引领的这场发展实践,让各族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大家劲往一处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如今,桑植的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各族群众的血脉,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桑植的农业、旅游业等产业持续发展,各族群众携手共进,在共同奋斗中增进了民族团结,更让民族认同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进一步铸牢。
金秋十月,“丰”景正好。
夕阳映照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在刘家坪白族乡巍然矗立。
纪念碑前,一群来自长沙的学生正聆听“小小红色讲解员”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
不远处的洪家关红色小镇里,土家族摆手舞与白族仗鼓舞的旋律交织回荡。
从激情澎湃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到庄严肃穆的革命旧址前新党员的铮铮誓言;从“小小红色讲解员”声情并茂的叙述,到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携手并肩的身影……红色血脉奔涌的桑植大地,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与团结力量,民族认同的种子已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正结出累累硕果。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