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智慧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11 17:33:05

以生态赋能县域振兴,现代版“愚公移山”58公里管道为桑植架起共富桥梁——
好水出山 经济出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上官智慧
11月11日,农夫山泉桑植生产基地的生产线上,一瓶瓶标注“张家界八大公山”的天然水正快速灌装,产品已覆盖湖南主要市场。
这项投资超12亿元的项目,通过约58公里输水管道将八大公山Ⅰ类水质引下山,直接解决了200余人就业,其中70%为本地人,还带动了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为桑植县域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好水出山了,年轻人回来了
“单根钢管重3-5吨,在软土路段要靠小火车拖运,一天只能推进几十米。”全程参与管道铺设的工厂001号员工李元锋回忆道。
这条被农夫山泉称为"十年最难"的58公里管线,需架设2.1公里悬崖栈道、开凿4.7公里隧道、建造16座桥梁。
“优质水源地”一直是农夫山泉最核心的竞争力。桑植版农夫山泉的水来自八大公山,这里是澧水发源地,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Ⅰ类标准,入选“中国好水”名录。2022年,桑植县与农夫山泉公司签约后,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引水下山成为首要难题。
“16座桥梁全部采用架空设计,没在河道打一根桩。”农夫山泉桑植工厂总经理朱晓良告诉记者,项目还建立了生态流量监测系统,确保取水不影响下游生态。
历经577天,桑植好水终于成功出山;今年1月,农夫山泉桑植工厂正式投产。

“过去要去外地打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拿到一份满意的收入。”技术员陈志龙从长沙某汽车制造厂返乡加入农夫山泉,结束了与妻子长期分居的苦楚。
在农夫山泉,像陈志龙这样的返乡故事并非个例:广东籍“桑植女婿”林国坚通过半年多培训,从教培行业成功转型为工厂技术骨干;本地小伙黄庚从管道建设时期就在工厂工作,他说:“这里离家近、收入稳,去年刚和女友订婚。”
朱晓良介绍,目前工厂200余名员工中,70%是本地人,其中超半数属于返乡就业。“我们希望‘本地人管本地厂’,从普通工人到班组长,为本地培养技术人才。”他说,希望以“造血式”用工模式,让山区青年实现从“外出打工”到“技术返乡”的蜕变。
三年来,桑植县人口回流率持续攀升,龙头企业为县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水活起来了,经济也火起来了
今年11月,八大公山优质水源引入一周年之际,农夫山泉桑植生产基地第二条无菌生产线将正式投产。车间内,多条生产线高速运转,织就了桑植“水经济”的新图景。
“加上新投产的产线,目前日产能预计将突破15万箱。”朱晓良指着崭新设备介绍。产能提升正催生乘数效应,“预计2025年带动全县新增上千个就业岗位,目前多家包装配套企业已有意向落户桑植。”朱晓良说。
工厂所在地的兴旺塔村,曾守着好风景没出路,如今“近水楼台”享红利。村民邹文浩把家改造成农家乐,旺季月收入过万,是过去种地的5倍。

国家知识产权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张鑫给记者算了笔“民生账”:“农夫山泉工厂落地兴旺塔村后,带来的劳务用工机会以及将来的工业旅游人流,让村民收入来源更丰富。”
距离水源地较近的芭茅溪乡的变化,也显温情。今年6月桑植洪灾中,村民向宗君的超市被淹,“看着淤泥和损毁的商品,心里凉透了。”没想到第二天,农夫山泉团队就带着清淤设备、新品和新冰柜赶来。
“他们帮我重整货架,换了水泡的商品,让我重拾信心。”向宗君说。企业业务代表汪祖德坦言:“我们和本地商户就是一家人,要携手共荣。”
“58公里管道不仅是输水线,更是共富纽带。”桑植县副县长周擎感慨,这条“水脉”打通了桑植生态价值转化通道,让“守好青山不愁生计”成为现实。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