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1 21:03:4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小雷 通讯员 刘和云 唐根深
攸州秋意浓,沃野染金霞。当丰收的稻香漫过田埂,攸县新市镇文和村的烟火气也愈发浓烈——一场承载着千年乡土情怀、裹挟着新时代活力的盛会,正紧锣密鼓筹备登场。10月21日,为期7天的这场约定迎来了更热闹的模样:县、乡、村三级领导与部门负责人齐聚,嘉宾、企业家、文化学者、融媒体记者与村民观众共1100余人围坐一堂。以国家级非遗“烧架香”“花鼓戏”为魂的文化盛典再度启幕。
非遗活态传承:指尖续文脉,薪火照新程
庙会的魂,藏在那些历经岁月打磨的非遗技艺里。在文和村,“烧架香”这门延续数百年的手艺,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一部跳动着民间记忆与集体情感的“活态史诗”,更是濒临失传的指尖绝技。
“香架如塔,匠心如磐。”省级非遗“文和架香”代表性传承人唐师傅,正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在院坝里忙碌。他的手布满老茧,却稳得像定海神针——一根根竹签精准卡入榫卯,两米高的枫树木材层层叠垒,不消多时,一座数尺高的“香架”便立了起来:形似玲珑宝塔,榫接严丝合缝,虽无一根铁钉,却透着千年的几何巧思与力学智慧。

“这里面不只是老祖宗的手艺,更是一代代口传心授的‘心法’。”唐师傅摩挲着香架的木棱,语气里满是敬畏,“心浮了,香架就立不稳;意诚了,这技艺才有魂。我们搭的不是架子,是对老手艺的守,是对老文化的敬,是把先辈的智慧往下传。”如今,这座将立于庙会中央的“架香”,早已不是旧时地域性的民俗符号,更成了凝聚乡土情感、彰显文化自信的精神图腾。
为了让这份“图腾”永续,当地政府与文化机构正忙着给非遗“上保险”:抢救性记录每一个技艺细节,用数字化手段存档每一道工序;更把“烧架香”请进中小学乡土课堂——孩子们围在唐师傅身边,看木棱如何咬合,听香架背后的故事,指尖触到的是木头的温度,心里埋下的是文化的种子。古老的非遗,就这样在孩童的笑声里,成了照亮未来的薪火。
文旅创新融合:旧庙会焕新,产业链生金
对文和村而言,庙会从不是“热闹几天就散场”的瞬间——它是村里最亮的“文化名片”,更是撬动区域经济的“金色杠杆”。如今,攸县以战略眼光重构庙会价值,把单一的民俗活动,打造成了“文旅融合、产业联动”的系统工程。

(一)场景重构:从“看热闹”到“沉浸式”
庙会现场的规划藏着巧思:非遗核心体验区里,“烧架香”的木香与花鼓戏的唱腔交织;本土农特产品展销区中,生态大米、精品茶油码得像小山;乡村美食区飘着攸县香干的咸香,文创手作区里,游客正跟着传承人缝缀非遗纹样的小香囊。
不再是“站在台下看”,游客成了“走进场景里”:亲手搭一段迷你香架,学唱一句花鼓戏,把印着香架纹样的文创笔记本塞进包里。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和村的文化与风情,真正住进了游客心里。
(二)数字赋能:从“一时火”到“长久红”
村里的“新农人”早已拿起手机:年轻姑娘架着直播架,镜头里是香架搭建的全过程;返乡青年拍的“庙会场景”,配上“来文和村听花鼓戏”的话题,在短视频平台引来了上百万点击率。

流量变“留量”,才是真本事。村里的精品民宿推出“非遗研学营”,农家乐设计“三日乡村体验游”——游客不再是“当天来、当天走”,而是住下来看夕阳、听夜戏、学手艺。节庆的“流量”,就这样变成了带动消费的“留量”,化作了村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产值”。
(三)品牌驱动:从“土特产”到“文化礼”
“文和村庙会”这个老IP,如今成了响当当的区域公共品牌。村里的农产品沾了“文化光”:普通的大米装进印着香架图案的礼盒,成了“非遗伴手礼”;茶油贴上“庙会限定”的标签,价格翻了番还供不应求。
文化资源变成了经济动力,就像攸县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人说的:“我们要让庙会不是‘一阵风’,而是可持续的平台——激活一个节庆,带活一条产业链,让老百姓的日子跟着文化一起火起来。”
精神物质共富:乡愁聚人心,幸福落满村
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更要“心里暖”。文和村庙会的价值,最终落在了村民的笑脸上——那是幸福感、获得感与凝聚力拧成的“绳”,把整个村子紧紧系在一起。

(一)文化自信:从“想逃离”到“愿回归”
曾经,村里的年轻人总想着“走出去”;如今,看到自家的“烧架香”被外来游客围着拍,听到学者说“这是活的文化遗产”,刷到庙会视频在网上几十万点赞,他们心里的自豪感“冒了尖”。
有人辞了城里的工作,回村开起了非遗文创店;有人跟着唐师傅学搭香架,成了“年轻传承人”。曾经的“逃离者”,变成了如今的“建设者”,乡土认同,成了乡村最韧的“根”。
(二)生活改善:从“守着穷”到“挣着钱”
庙会一办,村民都成了“经营者”:张婶的小吃摊,一碗攸县米粉每天能卖几百碗;李叔把自家老房改成民宿,旺季时房间订都订不上;大妈们绣的非遗纹样手帕,成了游客抢着买的“紧俏货”。
据估算,一个庙会周期,核心参与的村民能增收好几万元。“守着家乡的文化,就能端上‘金饭碗’”,这成了文和村人最实在的认知。

(三)乡村和谐:从“各顾各”到“一条心”
筹备庙会的日子,是村里最热闹的“协作季”:男人们帮着搭戏台、运物资,女人们一起做小吃、缝香囊,老人坐在院坝里给年轻人讲庙会的老故事。
没有“你我他”,只有“我们村”。戏台前的锣鼓声里,邻里的隔阂没了;共同忙碌的汗水中,信任多了。这种“一起干”的社区精神,成了乡村振兴最宝贵的“内生力”。
竭力薪火相传,彰显万千气象
暮色渐浓,庙会的灯火亮了起来。“烧架香”在夜色里泛着暖光,《珍珠塔》,《福寿图》花鼓戏的唱腔绕着田埂飘远。村民们举着手机,有的拍视频,有的发朋友圈;一对老夫妻拨通了视频电话,屏幕那头是远在新加坡的女儿:“你看咱村的庙会,比电视里还好看!”“爸妈,多拍点,我要存着当念想!”

文和村的故事,是非遗与时代的“双向奔赴”——千年技艺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流淌在乡村血脉里的“活水”;文旅不再是浅层的观光,而是串联产业、带动致富的“金链”;乡村振兴不再是纸上的蓝图,而是写在村民脸上的“幸福”。
此刻,攸州的晚风里,有香架的木香,有花鼓的戏韵,更有乡村振兴的脚步声。这是“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中国乡村,是古老与新生交织的、最动人的模样。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