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翊棠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7 11:10:29
在长沙市芙蓉区鑫远博爱残疾人托养中心,盛四红的房间里总是一片生机盎然。桌上,水培植物的根须在玻璃瓶中茁壮生长;手边,五彩的毛线在他指间翻飞,逐渐变成一朵朵绽放的花、一个个精致的包。这位与轮椅为伴的中年人,用笑容温暖着每一个角落,用一双巧手“编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下半场。
从十一楼坠落后,他在疼痛中“重启”人生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7年8月。从事水电安装的盛四红在一次高空作业中,不慎从11楼坠落。这一摔,导致他左大腿截肢、腰椎严重骨折。那一年,他33岁,儿子刚7岁。
术后漫长的恢复期,剧痛让他不得不依赖止痛药,药物的副作用又一点点吞噬了他的听力。直到2018年戴上助听器,寂静的世界才重新变得喧闹。面对命运的急转直下,家人给了他最坚实的依靠。同为教师的妻子和父亲有稳定收入,弟弟更是扛起重任,承诺负担侄子直至大学毕业的所有费用。
家人铺好了免于困顿的后路,盛四红却不愿“躺平”。“我想做点有意义的事,证明自己活着还有价值。”这场坠落,没有让他一蹶不振,反而成了他人生的一场“硬重启”。
从被助者到助人者,在托养中心找到新支点
他选择主动“走出来”。听说黄兴镇的残疾人托养机构需要志愿者,他立即报名,成为一名辅导老师。面对精神、智力、肢体各异的残疾伙伴,他深知,比起物质,心灵的慰藉与行为的引导更为关键。他耐心倾听、用心沟通,用自己的经历鼓舞他人。
“他们的转变,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这份志愿工作,让他从被帮助的角色,转变为价值的创造者,找到了生命的新支点。
指尖生花,在钩织中“编”出独立与尊严
2022年,盛四红报名参加了长沙县残联的手工编织培训班。两个月的课程,他全勤出席,最终以“优秀学员”的身份结业。从此,钩针和毛线成了他最亲密的“战友”。
从笨拙到娴熟,一个带内衬的手提包要耗费六七个小时,能卖78元;一朵栩栩如生的小花需要两小时,许多人愿意为这份匠心买单。更重要的是,手工编织品不怕挤压,方便他携带外出售卖,这为他打开了通往市场的一扇窗。
如今,周一到周四,他是静心创作的匠人;周五到周日,只要天气晴好,他便开着电动轮椅出门摆摊。今年5月,长沙县残联在荟聚广场举办爱心市集,他两天就赚了两千元。一根小小的钩针,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更“钩”住了他的独立、尊严与对生活的热望。
培育新绿,在泥土中栽种无限可能
他的梦想并不止于方寸之间的编织。2021年和2024年,他两次参加残联的乡村振兴培训,迷上了植物栽培。2023年,他成功水培了无花果、佛手等植物。今年,他再次挑战,自费购入40多盆盆栽苹果,尝试培育适应南方的新品种。
“我就喜欢做有挑战的事,成不成功,都是一份经历。”在他不大的房间里,生命的气息与手工的温暖交织,仿佛一种无声的宣言:身体的局限,从未困住他探索世界的脚步。
无悔奋斗,人生没有“残疾”的选项
去年9月,为了出行更便利,盛四红搬进了设施齐全的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鑫远博爱残疾人托养中心,这里食堂、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他实现了完全自理,想家时,吃完晚饭打了卡,他把电动轮椅装上车头,就能自己开着回去。

“我的时间每天都安排得特别充实,残联又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18年来,盛四红用一根钩针稳住了生活的阵脚,用一把剪刀裁出了未来的图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或许会遭遇意外的坠落,但灵魂的飞翔从未停止。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完美,而在于无论何种处境,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高度和光彩。(赵翊棠)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