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兴 2025-09-16 22:27:41
李忠兴
以文字赴一场山水之约,用对联续一段百年之缘。
湘南郴州,五岭逶迤。其间的五盖山,因峰顶常年被霜、雪、云、雾、露五种自然天象覆盖而得名。山中碧云庵悬挂着一副传世绝联,上联为“霜雪雲雾露盖山头”。数百年来,这副对联难倒无数文人墨客,至今仍无公认的完美下联。
一、绝联之绝,绝在何处
这副对联的难度,在于字、形、意、境的浑然一体,缺一不可。
字义与字形:“霜、雪、雲、雾、露”五字,均属自然天象,且同为水的五种形态;字形上全带“雨”字头,皆为上下结构,从内容到形式高度统一。
关键字巧思:第六字“盖”堪称神来之笔,既作动词“覆盖”,描绘出五种天象笼罩山头的画面;又巧妙嵌入“五盖山”之名,一语双关,暗藏山名线索。
收尾与意境:尾字“山头”稳稳收束,精准勾勒出五岭山峦的意象,让上联的画面感落地生根。
平仄分析(依普通话)
霜(平)雪(仄)雲(平)雾(仄)露(仄)盖(仄)山(平)头(平),平仄规律为“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注:依传统“仄起平收”规则,上联尾字宜为仄声,此联尾字“头”为平声,实属特殊。我们尊重其流传原貌,应对下联时需保证下联尾字为仄声。
二、试对下联:天地万象相呼应
应对这副绝联,需兼顾字形、词性、平仄与意境的统一。笔者从不同角度尝试创作,力求工稳贴切。
(一)以荷对水:湖湘清韵
湖南素有“芙蓉国”的美誉,荷花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象征;周敦颐在郴州所作的《爱莲说》,更让荷花成为高洁品格的化身。以荷对水,既能呼应地域文化,又能与五盖山的清雅意境契合。
下联一:芙蓉菡萏荷映潇湘
构思解析:
词性内容:“芙蓉”“菡萏”“荷”均为名词,是荷花在不同阶段或语境下的别称,与上联“水的五种形态”对应,体现“一物多态”的巧思。
字形对仗:三者均带“草字头”,与上联“雨字头”形成偏旁门类的工整对仗。
动词呼应:“映”对“盖”,二者均有“笼罩、展现”的动态感,一为荷花映水,一为天象盖山,画面感互补。
地理与意境:“潇湘”泛指湖南地域,与“山头”的具体山峦意象相对;联中描绘洞庭湖荷香满溢、映秀潇湘的景致,与五盖山的天象奇观呼应,共构湖湘灵韵。
下联二:莲菂蕖薏芙溯濂溪
构思解析:
词性内容:“莲”“菂”(莲子)“蕖”(荷花)“薏”(莲心)“芙”五字,是荷花的组成部分或别称,与上联“水的五种形态”精准对应。
字形对仗:五字均带“草字头”,与上联“雨字头”形成严格的偏旁对仗。
动词与典故:“溯”对“盖”,既含“追溯”之意,又暗合水流意象;“濂溪”直指周敦颐(号濂溪先生),其《爱莲说》名垂千古,且他曾在郴州为官,与当地渊源深厚。
意境关联:将理学宗师的文化遗产与五盖山的自然奇观相连,寓意高洁的文化精神如山中天象般源远流长。
(二)以矿对天:通天宝藏
五盖山资源丰富,民谚有云“五盖山七十二峰,峰峰有宝;一峰无宝,也有黄连甘草”,临武的通天山更是有九类五十多种矿产,不仅有丰富的铅、锌、锡、钨、锂矿,矿体还伴生有金、银等贵金属及璀璨的矿晶,并且是“通天玉、香花玉、舜珑玉的产地”。以地下宝藏对天上气象,自能形成“天地呼应”的宏大格局。
下联:金银铜铁锡蕴通天
构思解析:
词性内容:“金、银、铜、铁、锡”均为名词,是五种重要的金属元素,与上联“水的五种形态”形成“一类物质多种形态”的严格对仗。
字形对仗:五字均含“金”字旁,与上联“雨字头”在偏旁门类上工整对应。
动词呼应:“蕴”(蕴藏)对“盖”(覆盖),一显一藏,动作相互呼应,均体现“事物存在于某处”的状态。
地理与意境:“通天”指通天山,与“山头”的地名意象相对;且“通天”暗含“直上云霄”之意,拓宽意境格局。上联绘五盖山“天之气象”,下联写通天山“地之宝藏”,共同构成“天地合一”的宏大画卷。
通天山日出
三、对联比较分析
以上三副下联各有侧重,从多维度对比如下:
下联"芙蓉菡萏荷映潇湘"以草字头为偏旁特征,选取荷花作为核心意象,通过"映潇湘"的意境营造,展现出清雅高洁、湖湘秀美的艺术特色,同时与湖南"芙蓉国"的地域文化美誉相呼应。
下联"莲菂蕖薏芙溯濂溪"同样采用草字头偏旁,以荷花的不同部位和别称为核心意象,通过"溯濂溪"的巧妙构思,既体现了文化溯源的深远意境,又传递出精神传承的深刻内涵,特别与周敦颐《爱莲说》及其在郴州的文脉渊源相契合。
下联"金银铜铁锡蕴通天"则选用金字旁为偏旁特征,以各类矿产金属为核心意象,通过"蕴通天"的宏大构思,既展现了厚蕴宝藏的丰富内涵,又营造出天地呼应的壮阔意境,与临武通天山特有的矿产资源这一地域文化特征紧密相连。
以荷对水的下联:“芙蓉菡萏荷映潇湘”与“莲菂蕖薏芙溯濂溪”胜在意境清雅,与五盖山仙气缭绕的气质更契合,且紧密关联湖湘荷文化,文化底蕴深厚。
以矿对天的下联:“金银铜铁锡蕴通天”胜在字形工对(金字旁对雨字头)、词性严格,内容上构建“天地呼应”的宏大格局,地域特色鲜明,对仗结构更严谨。
哪副更符合上联意境?若论意境缥缈、气质契合,以荷对水的下联更贴近五盖山的仙气;若论对仗工整、结构严谨,以矿对天的下联更胜一筹。但绝联之“绝”,本就无唯一标准答案,每副下联都是一次独特的解读与创造,其价值在于引发对汉语之美的思考与交流。
四、创作随感
对联之趣,在于“对”的工整,更在于“联”的心意。它从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创作者心性与文化积淀的映照。
我深知,这些尝试在音律的绝对工整上或有取舍——尤其原上联尾字平声的特殊性,更增加了应对难度。但绝联之“绝”,或许正在于它没有唯一答案,而是像一盏明灯,持续吸引人们调动全部的文化积累与生命体验,去玩味汉语的无限可能,与百年前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或许在另一个时空里,真正的妙对正静待知音;而我们每一次诚挚的尝试,都是向着那份“心意相通”迈出的一步。
责编:张思齐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