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9 08:45:36
文|张未末
湖南美术馆的傩面具艺术体验展,构建了一个多重主体对话的场域。展览通过当代策展逻辑激活了文化基因,从神话原型、策展叙事、馆际联动等向度,让傩文化成为连接古今、城乡、学者与公众的精神容器。
“傩面具”,承载着先民对神灵世界的集体想象。傩是神灵人格化的媒介,在傩戏中“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在神话与历史的结构中,傩面具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链接着神话与历史的关系。展览通过原型激活,找到具有原创性的介质与嵌合点,使傩文化从民俗标本升华为可对话的精神母体。
展览以游戏化叙事打破传统“观看—被看”的单向结构,实现了策展人、观众、展品的主体间性互动。展览空间抛弃线性展陈,化身迷宫式游戏场。观众手持“法器”地图,在五大任务中解锁文化密码,从“观看者”变为“激活者”。美学接受上注重代际弥合,以萌化的设计降低认知门槛,同时保留“开山神”等经典形象的原始张力。分层叙事策略,使不同年龄层与学识水平的观众在同一空间获得差异化的有效接受,实现公教功能普适化。这个充满巧思的展览互动空间,让观众能以独立个体的身份思考“我是谁”;而空间里的面具,既像扮演他人身份的道具,又像一面镜子,让观众看见自己内心的投射。
“面具、迷宫或游戏的主人——傩面具艺术体验展”展览现场。黄嘉供图
展览背后的馆际合作模式,既是“省市联动”的深化探索,又揭示了“文艺赋美乡村振兴—省级平台转化”的新路径。常德澧县溪上博物馆作为湖南首批39家“乡村博物馆”之一,长期收集民间的傩面具、神图、法器等,其藏品承载着湘黔周边傩祭的完整记忆链。创始人雷鸣视傩面具为“先民宇宙观的钥匙”,但受限于基层传播力,文化密码长期“沉睡”。湖南美术馆以省级大馆力量,破解了乡村博物馆的公共空间短板,联合民俗学者梳理傩文化从“驱邪工具”到“精神分析媒介”的学理脉络,让专业阐释丰富感官体验。这种合作构建了“乡村存基因、城市育新种”的文化保护闭环,为破解“乡村文化空心化”提供了湖南方案。
基于此次展览的范式突破,以傩面具为例的地域文化当代转化已显现明显趋势。一是数字孪生与活态传承并进,通过建立相关三维数据库,结合全息投影复现傩面乃至傩戏场景。二是跨界融合重构文化边界,探索“傩文化+心理疗愈”“傩舞+现代舞”等路径,让传统符号融入日常美学。三是公共文化机构在此进程中居核心枢纽,美术馆将边缘文化推向主流视域,博物馆以学术研究守护文化基因,而数字平台实现无界传播。三者合力,方使傩这般古老的地方性知识,在当代精神图景中重获主体地位。
在这场展览迷宫中,傩面具已从祭祀法器蜕变为联通多重主体性的精神容器。它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也映照着今人对身份的追问;它凝聚着溪上博物馆的乡土坚守,也彰显着省级场馆的创造性转化。傩文化的新生证明,地方性知识要在全球化时代存续,既需坚守文化基因的“本真性”,更要通过公共空间的重塑,使其成为多元主体对话的活态场域。
当孩童为绘制的“赛博傩面”命名时,当青年与“怒目金刚”对视时,傩文化便完成了从古老神话到当代想象的华丽转身。而公共文化机构的价值,正在于缔造无数个这样的瞬间——让传统活在当下,让未来听见远古的回响。正所谓:面具之后,人神共舞。迷宫之中,古今同游。
责编:蔡矜宜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