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9-05 06:48:18
中肯始终携手走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前列,建成一大批互联互通旗舰项目,有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惠及两国人民。
——2024年9月3日,习近平会见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肯尼亚总统鲁托时指出
非洲矿产资源丰富。肯尼亚政府发布的2030年远景规划,将采矿业列为重大发展领域。但肯尼亚采矿业起步较晚,地质勘查资料很少。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引领和推动下,2016年,湖南省地质院选派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工程师邱成府等4人远赴肯尼亚,支持当地采矿业发展。
7月9日,肯尼亚纳洛克郡,邱成府(右二)带着马赛人学徒在矿区寻找金矿石。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易昂 摄
8年来,邱成府作为肯尼亚米格里金矿带纳洛克郡老高瑞矿区金矿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持续开展地质技术攻坚,推广探、采、选、冶等全流程创新技术。如今,米格里金矿带按照中国地质勘查规范,引入中国环保标准,迸发新的生机活力。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金燕
7月初,肯尼亚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从首都内罗毕出发,途经东非大草原,一年一度的动物大迁徙正在这里上演。驱车7个多小时,我们抵达纳洛克郡老高瑞矿区项目基地。
生命的张力,在旷野中舞动。车窗外,绿色草海一望无际,不时窜出的疣猪、鬣狗,成群结队的大象、羚羊,令人惊喜又震撼。
这般原生态的自由王国,也是马赛人的美好家园。8年前,带着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邱成府一行来到这片大草原,最初并不被以畜牧业为生的马赛人所接纳。
如何点石成“金”?先得敲开一扇扇陌生的“心门”,再叩开马赛人的“幸福之门”。
距离老高瑞矿区项目基地800米处,碧草连天,牛羊欢叫,点缀其间的14幢彩色矮屋,住着马赛人杰克森一家20多口人。
7月8日傍晚,得知有中国客人来,杰克森的亲友们身披红色马赛毯,在草原上排成一排,吟唱马赛族古老的歌谣。男人们左手举起圆棍,欢快表演着“跳跳舞”。
7月10日,肯尼亚纳洛克郡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马赛人身着艳丽的服装迎接客人。马赛人是非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至今仍然以游牧的方式生活。
“China-China-China……”孩子们追逐嬉闹着,大声呼喊一个身着湖蓝色短袖的小男孩。
“他叫China,今年3岁,我最小的孩子。”杰克森从人群中抱起这个小男孩,开心地说。
今年56岁的杰克森从未去过中国,他时常在脑海中想象着中国的美好模样,一如他对小“China”的希望。
杰克森转身拉住一个大男孩说:“摩西,快把你的通知书拿来!”
摩西跑进一幢果绿色房子,取来一沓资料。他刚考上贾拉莫吉·奥金加·奥廷加科技大学,不久后要去商业和经济学院读书。
“以后,我还要去中国留学。我想带着弟弟‘China’去China!”摩西骄傲地说。
“做梦都没敢想,我的孩子能上大学。”杰克森的思绪被拉回到8年前。那时候,他常年奔走在外贩卖牲畜,勉强养活一大家子,全家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茅草屋里。
改变,从邱成府一行的到来开始。
“我跟着‘邱’在项目上干了几年,学到不少技能。”杰克森告诉我们:2018年,在邱成府指导下,他在自家土地上找到一条合法小矿脉,淘到人生“第一桶金”。去年他在镇上建了两栋大别墅,今年年初买了一辆小轿车,孩子们都在上学,其中2个女儿正在读大学。
7月8日,肯尼亚纳洛克郡,邱成府在视频电话里向家人介绍非洲小朋友。
杰克森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最初,他担心土地被破坏,曾带头反对地质队在当地勘查金矿。如今,他不仅成了邱成府的忠实“粉丝”,还经常热情帮着项目部去社区招工。
“‘邱’用心呵护我们的家园,教会我们合理利用土地,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好。”杰克森挠挠头,笑着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花白的胡须微微抖动。
“心门”打开,心意相通,3岁的小“China”,成为中非友谊的见证。
今年36岁的邱成府戴着眼镜,寸头短发,看上去十分精神。他带领我们走进金矿项目的矿山和采选厂,来到一个覆盖绿色薄膜的长方形池子前。
“这里是尾矿库,用的都是可降解环保材料。”邱成府介绍,选矿产生的尾水,经过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一系列精细化处理后,可以再进入生产流程,实现循环利用。
7月9日晚,肯尼亚纳洛克郡,邱成府(右)与同事在实验室做金矿水样品化验。白天跑矿区,晚上钻进实验室研究,这是邱成府团队的工作日常。
马赛人以畜牧业为生,特别珍惜土地和草原。钻探过程中,项目部选用便携式钻机,可以减少对土地的破坏面积。表层植被平整挖出,集中堆放在一个雨棚里“保鲜”。
“钻探完成后,再复原表层植被。我们会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种植玉米等粮食,或者种草和树。”邱成府说,项目部严格执行中国“绿色矿山”标准,赢得了马赛人的支持。
“我真心佩服中国人做事的专业态度。”采访中,纳洛克郡国家环境管理局局长帕努埃尔·穆萨戈直言,每一年,国家环境管理局会多次去矿区检查。令他惊讶的是,这些年,这个中国项目没有任何环保违规行为,也没有被居民投诉过。
淘金,往往被渲染上冒险刺激的传奇色彩。而在邱成府看来,找金,好比大海捞针。
“一吨岩石里,至少要含1克金,才算成矿。”邱成府形容,找矿就像寻找河流,钻探如同撒网捕鱼。要想锁定矿脉的“命门”,得用地质锤一锤锤敲,用放大镜一遍遍观察,用罗盘一次次测量。
米格里金矿带位于肯尼亚西南角,是肯尼亚唯一有工业化开采记录的金矿带,但现有地质勘查资料却很少。
作为湖南省地质院首批到肯尼亚的“拓荒者”,邱成府与队友当时完全不了解这里的地层岩性。最初那半年,每天都在开“盲盒”,打开之后,却没有“惊喜”。
7月10日,肯尼亚纳洛克郡,当地马赛人学徒展示在邱成府指导下找到的金矿石。
清早,背上面包和水,扎进山林一整天,反复琢磨岩石、采集标本,做好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晚上,扛着矿石样品下山,钻进实验室研究,验证一串串数据,绘制一张张图纸。这是邱成府团队每天的工作日常。
“吃饭没锅,睡觉没窝。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毒虫猛兽攻击,更是家常便饭。”队友曾岑感慨道,挑战无处不在。
虽然辛苦,这支地质勘查队伍却在不断壮大。项目部周边的马赛人跟着邱成府一起,采石头、磨石头、研究石头。采访中,大家说起一件趣事。有一次,邱成府一边吃饭,一边捣鼓石头,误把石头当馒头,一口啃了下去,引得一桌人大笑。
2016年8月下旬的一天,邱成府满心欢喜地背着一袋矿石样品下山。几天后,看着化验单上依然不理想的数据,他的心凉了半截。
这些岩石的矿化和蚀变特征都不错,为什么测定的金品位却很低?邱成府百思不得其解,决定把这批样品空运回国,寻求技术支持。
“传统的石墨原子吸收化验法,并不能准确鉴别出矿石中的金品位。”湖南省地质院副院长蒋年生称,当年收到那批样品后,省内多位地质专家反复研究,分析大量地质勘查资料,不断改进光片加工工艺,采用火法化验、切片观察等特殊方法,终于看到了金矿物。
半个月后,收到国内传来的数据,邱成府激动不已。“我始终坚信,遇到任何技术难题,背后都有来自祖国的强大支撑。”
几年间,一块块石头漂洋过海来“湘”见,被国内专家鉴别“真身”,也垒筑起肯尼亚采矿业的新前景。
2018年,湖南省地质院获得肯尼亚国家矿业部颁发的探矿权证书,2021年获得采矿权证书。
“在肯尼亚,要依法获批采矿权证书,条件非常严苛。”肯尼亚米格里矿业局局长约书亚·博伊约介绍,首先要有勘探技术能力证明,环境许可证和环境修复等预算,还要有肯尼亚公民就业和培训提案,并且要跟当地社区签发展协议。
相识8年来,最令约书亚·博伊约感动的是,邱成府团队在地质勘查作业中,会按照中国规范要求,认真记录每一个步骤,精细绘制成一张张图纸。“这将是肯尼亚矿业史上非常宝贵的资料!”
7月9日,肯尼亚纳洛克郡,邱成府在矿区用放大镜观察矿石。
而在邱成府眼里,米格里矿业局的技术人员也常常给他们带来惊喜和感动。“有了当地技术人员的辅助,我们的地质勘查和后期制图,少走了不少弯路。”邱成府说:“这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
如今,当地矿业部门结合自身情况,正在逐步引入中国探、采、选、冶技术和环保标准。约书亚·博伊约说:“中国地质专家带来的技术,将让肯尼亚的矿业经济焕发新的生机。”
7月10日,晨曦温柔地洒在草原。矿工们换上统一工装,佩戴好劳保用具,开始一天的忙碌。
“我的工作很受尊重。”詹姆斯在金矿项目上开了7年挖掘机。他说,“邱”总是把员工安全放在第一位,这些年,项目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
“在这里能学到多种技能。”接受统一的岗前培训后,矿工特伦斯自主选择了轮岗,他以前是球磨工,又当过一年破碎工,现在是尾矿工。
“金矿项目为社区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居民评价很好,期望也很高。”纳洛克郡老高瑞社区主席迈克尔·塞姆透露,社区正在与湖南省地质院商量,计划共建一个基金项目,每年拿出项目的固定收益,扶持社区发展,重点支助医疗和教育。
聊到来自中国湖南的这个地质团队,纳洛克郡议会议长戴维斯·迪西尔竖起大拇指。今年,肯尼亚经历了特别漫长的雨季,洪水冲垮老高瑞社区的一座桥。邱成府得知后,第一时间派出卡车和挖掘机,修好了毁坏的路和桥,及时避免了一场危险。
7月10日,肯尼亚纳洛克郡,湖南省地质院修建的道路。
“中国人的友善和真诚,让我们深受感动。”戴维斯·迪西尔说。这几年来,湖南省地质院为当地修路架桥、通水通电、捐赠生活物资,还援建了一所学校——赛利亚小学。
7月10日中午,马赛人西蒙领着我们来到赛利亚小学。“瞧,这是我的大女儿,她在读六年级!”“这是小女儿,读三年级!”西蒙一手搂住一个孩子,乐呵呵地介绍:“我有8个孩子在这儿读书。”。
7月10日,开心活泼的肯尼亚纳洛克郡赛利亚小学学生。
“我们家正在建一栋大房子,等通上了电灯,孩子们晚上也能看书。”憧憬这一幕时,这个身形高大的男人目光闪烁。他说:“‘邱’不只带来找矿技术,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学校足球场上,一群孩子将我们围住,牵手、击掌、拥抱,欢笑声此起彼伏。站在一旁的赛利亚小学校长大卫·马萨瑞说,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马赛人送孩子来上学。他拿起笔,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几个数字,并解释道:目前全校共有402名学生,其中男生209人、女生193人。
在东非大草原上,马赛人是有名的游牧民族,当地流传一个古老说法,“我们右手持长矛,左手持圆棍,就不能再拿书本了”。
“湖南地质队来了,在马赛人草原上撒下‘金种子’。”大卫·马萨瑞向我们说出他的心愿:“期待马赛儿女都能上学,掌握一门技能,可以去拥抱更大的世界。”
当天傍晚,从矿区回到项目基地,邱成府满身大汗。他抽下晾晒在厨房竹篙上的毛巾,匆匆洗了一把脸。咖啡色毛巾已经搓得泛白,上面印着一行文字:年轻时要多出去走走,年长后要多回头看看。
最初,他想着出海只待几个月,把工作完成,看看外面的世界。转眼间,8年已过去。
“儿子今年8岁,上次回国看他还是一年之前。”每次视频通话,被妻儿追问“什么时候回家”,邱成府满心愧疚。
夜幕降临,周遭慢慢安静下来。暖黄的灯光下,邱成府搬了把矮凳,坐在项目基地廊道上,逗弄着新养的两只小猫。“西蒙怕我孤单,特意送它们来陪我。我想给它们取名叫‘真真’和‘心心’,你觉得怎么样?”邱成府微笑着说。
“感觉爱上了这片草原。”在他心里,广袤的东非大草原已是“第二故乡”。
把挫折攒成友谊的“存折”
何金燕
如果不曾来过,我们不会知道,东非大草原上,有个3岁的马赛族小男孩名叫“China”,为中非友谊写下生动注脚。
一锤锤敲打,一串串数据,一张张图纸,一个个脚印……8年里,邱成府与非洲伙伴一起捣鼓石头,生活看似沉闷,却又充满希望。地质勘查的路上常常弄得满身是泥,有时还难免受伤。但邱成府坚信:“跑起来,就有风!”
一条条新修的道路,一盏盏明亮的灯火,一汩汩流淌的清泉,一阵阵琅琅书声……东非草原上,马赛人的幸福新生活里,有了湖南人的身影。落日余晖下,新建的楼房、成群的牛羊,还有撒欢的小“China”与他的小伙伴们,被定格成一个个暖心瞬间。
“非洲人非常淳朴善良!”这句话被邱成府无数次提及。而在当地人眼中,这群来自中国的地质人又何尝不是。他们不仅真诚友好,而且堪比魔术师,从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中“淘出了金”。当地人也许不知道,在遥远的中国,有一个“点石成金”的古老传说。在现实中,“邱”当然没有点石成金的“仙术”,唯有一腔真诚与水滴石穿的韧劲,终把挫折攒成友谊的“存折”。
以心相交,成其久远。与这片大草原一样辽阔的,一定会是马赛人更加美好的未来。
肯尼亚交通部前副部长盖里雄·伊基亚拉:
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中方帮助非洲许多国家培养工业化技术人才,助力非洲国家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发展优势。
肯尼亚米格里矿业局局长约书亚·博伊约:
肯尼亚《采矿法》会不时进行修订,以纳入新的技术规范。中国地质人为肯尼亚矿业资源勘探和开采做了很多工作,对采矿业的技术改造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肯尼亚纳洛克郡税务局局长翁博戈·卡亚:
肯尼亚矿业起步晚,矿业在国家税收中的占比较小。随着肯尼亚矿业市场的开放,将会吸引大量投资者,未来矿业税收将会占到国家GDP的10%。
肯尼亚纳洛克郡老高瑞社区居民本杰明:
中国地质专家的到来,让我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知识改变命运”。他们教会了我怎么识别金矿石,这直接改变了我的生活。我相信,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地质湘军”非洲找矿硕果累累
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湖南省地质院积极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职能,在矿产资源丰富但尚未有效开发的非洲,勇担找矿“主力军”重任。
深化技术合作,书写共赢故事。湖南省地质院依托坚实的技术团队,运用遥感探测、地质钻探、样品分析等技术,在非洲精准定位并深入勘查了一系列矿产资源,既有金、银、铜等传统金属矿产,也有石墨、铝土矿、锂矿等新能源矿产,建立了多个稳定的矿产资源勘查基地,为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非洲找矿,硕果累累。在津巴布韦,省地质院探明了该国目前最大的锂矿,仅用时8个月。在马达加斯加,省地质院建立湖南地质检测实验室,已开展13个项目的实验测试业务,完成了1000多个矿产样品检测,成为该国目前唯一的现代化实验室;推进马哈萨拉矿区锂矿项目,预计可探获锂资源量5万吨以上;与中马资源矿业有限公司合作,完成马达加斯加铝土矿资源储量验证及核实报告编制,勘查出潜在铝土矿资源10亿吨以上;等等。
自2019年以来,湖南省地质院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刚果(布)、津巴布韦、肯尼亚、乌干达等国家共承揽实施了25个矿产勘查类项目,总金额达6.44亿元。 此外,湖南省地质院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承揽了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桩基础工程,将首都布拉柴维尔到经济中心黑角之间的单程通行时间,从一周缩短至7个小时。
(何金燕 整理)
责编:万枝典
一审:胡泽汇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