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怀化日报   2024-08-11 17:37:5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靖州实践”(二)

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立秋时节,走进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满目青山绽新姿,生态美景入画来,“绿色乐章”在这里激荡回响。

近年来,靖州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融双促、互促共进、共同发展,奋力走出一条“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2020年,靖州被命名为湖南省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22年,靖州被命名为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靖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经验做法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推介,获得省政府综合大督查通报表扬。

强化“民族团结+生态环境”建设,严守“美丽空间”

靖州森林覆盖率76.04%,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稳定在97%以上,无重度污染天气,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土壤条件安全稳定。 靖州以为各族群众提供宜居和美环境为目标,多措并举创新生态环境保护。

健全一套制度。编制《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一般生态环境问题责任追究办法》等配套政策,大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首颁一部条例。2016年,靖州人大常委会颁布湖南省第一部地方性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据此条例,近三年来,全县立案查处生态环境保护案件209件。

成立一个机构。2019年,靖州成立全新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城乡发展事务中心,专门负责“环境巡察”和应急“微建设、微修复”工作。近三年来,该中心交办和自行处置各类城乡环境治理问题1000余件。

编织一张网络。依托全县251处通信铁塔,架设高位摄像头,创新编织“靖州数字云全域视联网系统”,对每个摄像头监视范围林、河、田实时巡视,闭环发现、交办、销号问题。2022年运行以来,共交办销号问题103件。

(靖州国家森林公园举办户外自行车比赛)

强化“民族团结+生态文化”建设,吹拂“美丽乡风”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靖州注重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守望相助,共同坚守,在潜移默化中树牢“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因地制宜,砌石护田,防止水土流失;取舍有度,坡上野果不全部摘取,留一点给野兽,割谷时留一小片,留给野鸟过冬;勒石为碑,约定俗成,不砍幼小之树,不捕春孕之鱼兽,不在公有之山、水源之地放牧砍树,违者予以严惩……靖州将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面向群众开展各类“弘扬文明新风、传承农耕文明”活动,保护和传承敬畏自然的农耕文化。

(排牙山地理冲水库)

靖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 近年来,靖州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多方面挖掘整理、多渠道宣传推广、多方式培训传承,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截止2024年4月,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39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5项,市级代表性项目名录14项,县级代表性项目名录18项。

(地笋苗寨)

靖州还深耕苗侗沃土,全力推进城乡建筑的保护传承工作,让历史文化不断迸发新活力。近三年来,该县投入3000余万元,完成全县26个传统村落生态文化保护。目前,已成功申报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个,市级2个。

强化“民族团结+生态经济”建设,发展“美丽经济”

走进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金鑫村,可以看到连绵不断的竹林。“通过流转林权,引进竹制品企业,既盘活了竹林经济,又能在家门口增收就业。”靖州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靖州抢抓“双碳”战略和“以竹代塑”机遇,引进高端竹企,加快形成竹全产业链,目前全县有楠竹加工企业41家,年加工楠竹30万吨以上,产值近20亿元。2023年,靖州获“中国楠竹之乡”殊荣。

靖州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居湖南省第一。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将生态价值体现为经济价值,一直以来都是靖州积极探索的问题。

(繁忙的茯苓交易)

为此,该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在生态资源的共享共治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的绿色发展新路,从而形成以林果、林药、林竹、林游、林治“五林”生态经济为典型的“两山”靖州模式,全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杨梅之乡”,靖州积极探索“种植基地+加工园区+研发中心+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新业态,按照山上建景区、山中建庄园、山下建客栈的发展思路建设杨梅生态产业园,形成了“十万梅山风光”,打造了“百里苗侗画廊”。近三年来,靖州杨梅产业年综合产值15亿元,人均增收3600元。

(2024年靖州杨梅节)

(采摘杨梅)

近年来,靖州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提升生态产品供给与价值利用水平,持续推动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茯苓加工及出口基地、茯苓菌种供应和技术推广中心,有全国最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最大的茯苓加工交易中心及全国唯一的“茯苓价格指数”信息发布平台。2023年,靖州成功举办全国茯苓大会,签约修正集团(靖州)生物医药项目。目前,全县以茯苓为主的中医药产值超过70亿元,其中茯苓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3亿元以上,茯苓产业已成为靖州及其影响全国17个省部分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靖州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和湘黔桂三省接边区位优势,聚焦“四‘两’拨千金”(“四两”即两山:排牙山与飞山,两镇:茯苓小镇与杨梅小镇,两园:茯苓科技产业园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两寨:岩脚侗寨与地笋苗寨),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貌、展新彩。近三年来,全县年旅游总收入21亿元。

林治,百姓笑了。靖州首创生态产品(林地)确权登记和交易“靖州路径”,探索“三层剥离、多权叠加”模式,在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林地经营权。2023年,登记生态产品经营权400宗,面积8700亩,出资2000万元设立生态产品风险补偿资金,“茯苓贷”“杨梅贷”等特色贷款已累计突破3亿元。茯苓、楠竹、杨梅三大特色产业链预计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强化“民族团结+人居环境”建设,共享“美丽生活”

立秋时节,走进靖州广袤乡村,一幅幅乡村美景画卷映入眼帘,家家户户利用自家空地“晒秋”,色彩多样的丰收农作物点亮了乡间村落。

近年来,靖州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通过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弘扬乡风文明底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打造民族团结进步靓丽风景线,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靖州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为重点,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处理标准,乡村生活垃圾不落地,闭环实现“户收集、乡转运、县处理”。2022年9月,县内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项目建成投运以来,共处理生活垃圾30758吨,全县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渠阳镇黎溪村风光)

打造和美乡村示范带。将产业基础较好、地理位置接近的古村、贯堡渡村、诸葛村、灯塔村建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和美乡村示范带,促进全县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有机融合。2023年成功创建4个市级“和美村庄”,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3640万元,较上年增长83%。

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组织全民创作、全民阅读生态作品集《影韵靖州》《墨韵靖州》《诗韵靖州》《文韵靖州》《画韵靖州》,涌现民间清洁队、环保志愿协会等先进组织和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单元,形成全县上下携手共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高度自觉和强大合力。2023年,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程度达94.7%。

践行生态文明,守护绿水青山。靖州将持续挖掘和弘扬蕴含着民族团结的生态内涵,强化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和治理工作,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共同系好民族同心结、唱好民族团结歌、走好民族和谐路,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靖州大地常开长盛。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承 通讯员 杨友志

责编:周紫云

一审:周紫云

二审:肖畅

三审:廖声田

来源:怀化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