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句两行传大雅,名家百派汇湘江”——访湖北省楹联学会易凡会长

王华玉     2024-08-09 11:35:26

湖南和湖北自古以来“两湖一家”,又都是全国“四大楹联文化强省”之一,有着太多的共同语言。7月28日,借“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暨《楹联里的湖南》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之机,新湖南记者专访了湖北省楹联学会易凡会长,一起听她来说说“湖广兄弟”的楹联事业。

新湖南:您对湖南楹联以及《楹联里的湖南》这个栏目有何评价?

易凡:我是《楹联里的湖南》的忠实读者,我感觉这个专栏有如下三大特点值得借鉴和学习:首先,它把古典做成了经典。湖南日报社派出数十名采编人员的强大全媒体记者团队,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精辟解读,以图文与视频相结合的形式,把一副副湖南或者和湖南有关的历史上的经典对联推介出去,让沉睡在典籍里的楹联重放光彩。规模之大、重视程度之高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其次,《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把传统文学做成了现代文学。结合景区、楼堂馆所里的楹联,把楹联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引起了读者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景点成为打卡地,用现代化思维促进楹联发展也是值得借鉴的。

最后,把小众的文学做成大众的文学。该专题立足湖南,放眼全国,大和小结合得恰到好处。我记得最近的一期报道就是武昌辛亥首义元勋宋教仁的一副楹联: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武昌起义是两湖革命党人共同发动的,这篇报道让武汉和长沙两座英雄城市再次联系在一起了,读来让人热血澎湃。《楹联里的湖南》的影响传遍大江南北。可以说这是一次湖南人以楹联写天下、天下人以楹联写湖南的文坛壮举,把小众的文学做成了大众的文学。这是湖南日报作为一家党报,在用楹联文化讲好湖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值得点赞。

我还想说的是,不仅是湖南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很多自媒体也在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比如鲁晓川会长通过“爱莲人鲁晓川”视频号讲了一年多的楹联文化故事,多达300期,点击量累计4000多万。主流媒体和个人视频号、抖音号相得益彰、相应生辉,在湖南省内外形成了良好反响,更加激活了湖湘文旅市场,激活了楹联文化元素。

最后我用一副楹联作结语:惟楚有材,妙句两行传大雅;于斯为盛,名家百派汇湘江。

新湖南:湖北也是全国楹联强省,一定有很多成功经验供我们学习,可以请您分享一下吗?

易凡:湖南传播、推广楹联的经验值得借鉴,而我们湖北在扩大楹联的当代应用上做了些探索尝试。湖北早在1977年就开始推出面向全国的春联大赛了,一直持续到今年,应该是全国启动最早、持续最久的春联比赛了。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用楹联给英模写颁奖词的尝试。我们关注到CCTV感动中国人物系列评选,其颁奖词都是以白话散文句式为主,我们就想,如果改用楹联形式,定能别具一格。多年前,湖北省积极响应中宣部“将楹联写在党旗上”的号召,率先开展相关活动,每月评选劳动模范与英雄人物,并特邀湖北省楹联学会专家学者,以楹联形式撰写颁奖词,颂扬其卓越贡献与高尚品质。

这些楹联不仅刊发于《湖北日报》英模专版,还由书法家精心书写装裱,赠予英模家庭,旨在树立典范,发挥教化作用。历经十年深耕,此系列活动成果斐然,近八百位英雄楷模的光辉事迹被凝练成楹联,汇集成《时代风范》一书,在2022年由湖北省楹联学会正式出版。

新湖南:楹联文化要传承发展下去,就要积极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那么,对于激活楹联的现代应用场景,您还有其他好的想法吗?

易凡:我觉得途径有很多,比如积极提倡公务机关在大门上悬挂符合各自功能属性的楹联。具体而言,公检法等部门可以悬挂“公正司法”楹联,公共服务部门则悬挂“勤政为民”楹联,以此强化公职人员的责任担当意识。此外,在城市婚寿庆典等场合挂对联,可以增添文化韵味和喜庆氛围。在乡村,婚丧大事写对联基本上一直在坚持,但城市就几乎没有人写了,应该继承下来,很有挖掘的空间。我们期待通过这些有益的尝试,共同促进楹联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王华玉 朱奕丞

摄影/童臻熙

剪辑/宋太桓

责编:肖秀芬

一审:彭彭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