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通道县牙屯堡镇:擦亮“名片”助振兴

  人民网   2023-06-06 09:25:08

听侗歌、打糍粑、抢鱼塘、赶戊梁......初夏时节,走进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映入眼帘的村道两旁绿树成荫,潺潺小溪清澈见底,果园茶园青葱浓郁,青山蓝天连成一片,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戊梁文化吸引了大量前来旅游体验的游客。牙屯堡镇坐落于通道侗族自治县西部,是怀化进入两广(广西、广东)的重要交通要道。近年来,该镇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整合资源补短板、转变结构提效益、依托旅游强服务,探索实施“党建+N”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擦亮“党建引领、文旅融合、社会治理”名片,乡村振兴焕发勃勃生机。

“三支队伍”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支部就是群众发展的“主心骨”。该镇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加强“党员、人才、群众”三支队伍建设,推行“村企合一”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始终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人才育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把党的组织力量传达到乡村产业发展一线,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产业增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该镇文坡村成立了锦绣文坡公司党支部,将支部建在了产业上,建强了产业发展战斗堡垒。按照“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带动全村3000余亩黄精、钩藤、丹参、茶油等中药材产业种植。按照“公司+基地+固定员工+家庭工作室”的生产管理模式,带动了3000余名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同时,着力加强人才管理与培育力度,把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退伍军人、外出创业人员和毕业回乡创业大学生等农村青年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和进入村“两委”的重点后备人选。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从致富能手中培养发展党员,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全镇致富能人中有37人被发展为党员,35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实现每个自然团寨都有致富带头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坡村党支部书记粟田梅将自己掌握的侗锦织造技艺,在全县创办起侗锦纺,每位织娘妇女年收入均在5万元左右。通坪村党支部书记陈居能利用在外面掌握的种养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埋头鲤养殖和林下黄精产业种植,吸引了全村30余户村民加入,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新型专业人才与党员已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在加强党员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该镇始终坚持将农户富在产业上,盯牢乡村振兴目标导向。目前,全镇已建成“两茶一药”基地3000余亩、黄精600余亩、勾藤基地1000余亩、黄桃基地120亩、冲荡基地300亩、侗锦传承基地一个,每年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这些基地不仅让村民成了股东,还带动村民在基地务工。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体验、农家乐等,实现本地剩余劳动力灵活就业500余人,全镇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通过加强“三支队伍”的管理,有效带动和引导群众发展产业,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四大融合”实现乡村振兴新赋能

牙屯堡镇深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内涵,积极探索“红色文旅+民俗体验+四季采摘+非遗传承”四大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硬支撑”,实现文化增色与农民增收两翼齐飞。

借红色资源“造势”。红军长征途中,“一副担架”的红色感人故事就发生在该镇文坡村,受到各级党史部门及专家的高度重视,在“学习强国”平台进行过推介。该镇为充分用好“一副担架”的红色资源,办好并升级红色教育基地,在“一副担架”传承人故居开设红色讲堂、十九大代表讲党课等内容,让红色故事吸引更多人流。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镇党性教育基地共接待活动200余场次,人数3万余人次,已成为全县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借民俗节会“圈粉”。制定“四季春晚”民族节目表演规划,依托侗族“大戊梁文化”,全力打造侗族地区最原生态“大戊梁歌会”,充分展现侗族的文艺风采,展示侗族盛装、侗锦旗袍等侗族特色服饰,尽显侗族文化的魅力;精心推出“一村一品”特色展示,游客可以在现场欣赏到最具特色的织绣作品,品尝最具风味的侗族美食;深挖恰坪偶、联姻节、鱼羹节等节日的内涵和外延,造金殿古建筑群-文坡小河片-大戊梁文化广场为一线的文旅网红打卡地,形成富有特色的大戊梁文化长廊;着力打造“大戊梁”爱情主题网红打卡地,以独特资源在湘桂黔省际边界地区观光旅游中占据一席之地,大戊梁歌会期间,累计接待游客8000余人,有效拉动农产品、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

借休闲采摘“聚人”,以实施特色规模产业培育工程为农旅发展着力点,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综合农场等,打造一条集赏花垂钓、水果采摘、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带,坚持“植绿、护绿、复绿、创绿”,着力实施“两山两水”、镇域清洁卫生、“三边”绿化、植树造林、文明创建等生态工程,侗寨乡村山更青水更秀,吸引更多游客留步。全镇完成小河流域沟道清淤1379.64m3,岸坡整治820m,建成储备林5000亩,森林抚育1000亩,森林储蓄量增长15%。

借非遗传承“出圈”,积极探索“非遗+体验”、“非遗+产业”、“非遗+文创”等非遗创新性发展新途径,让独具特色的侗锦文化焕发出新活力,带动农村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在侗锦传承人粟田梅的示范引领下,通道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萨岁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非遗就业工坊乘势组建,侗寨里的手艺变成文创产品,远销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国家,总产值超过400余万元。

“五联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新飞跃

牙屯堡镇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点轴之地”,边界地区因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社会难治理,矛盾难协调,治理压力大。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提升边界地区社会治理水平,着力开展“五联共建”省际边界治理新模式,成立省际边界村与村联合党支部,打破行政区域管理壁垒,凝聚合力推进社会治理工作,使边界治理“顽疾”得到有效解决,边界区域呈现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支部联建引领省际边界新发展。积极探索“党建+边界治理”体系,该镇通坪村与广西水团村成立联合党支部,着力解决“纠纷调处难、社会治理难、村务融合难、经济发展难”等问题,两个党组织同频共振,共同制定发展规划、研究共治共建举措,帮助两地党员群众解疑难、扩思路、增干劲。

平安联保构建区域治理大格局。坚持双向发力、双管齐下,成立纠纷联合调解委员会,全面提升联打、联防、联控、联勤的快速联动和协同作战能力,深入推进警源、诉源、访源“三源共治”与“互联网+群防群治”机制,组建“志愿巡防”小分队、建立“平安边界”微信群与边界平安联保“微网格”,安全隐患早发早处理,上半年两地联合调解跨省矛盾纠纷案件8件,群众满意率达100%。

产业联盟绘就经济建设同心圆。实行“村集体+农户”新模式,两村流转土地1500余亩,建设茶叶、黄精、油茶等边界连片产业基地,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村集体项目,涌现出“边界茶市”、“边界茶厂”等新兴市场业态,每年销往广西的鲜茶叶达100万斤,促进周边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增效。

人才联育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两地签署战略劳务协作协议,共同建立地方人才库,打破地域限制开展联合招聘,以“1+1>2”的倍增效应激发人才吸引力,为地方“土专家、田秀才”搭台,互派人员进修学习培训产业指导,以联招联用联育推进两地人才一体化,进一步凝聚人才发展动能。

文明联创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用好管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重点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进社区、进边界、进乡村、进校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生活化,不断培育和弘扬良好家风社风。(龙明才、胡益龙)

责编:达庆玙

一审:达庆玙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人民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