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国家自然博物馆揭牌,背后是几代专家呼吁

  新京报   2023-06-05 19:24:24

6月5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在北京举行揭牌仪式。有着70余年历史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正式升为“国字头”博物馆,这也意味着,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正式诞生。

当天,“撷英集萃·继往开来”国家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同步开幕。该展览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为主线,聚焦过去72年(1951年-2023年)发展过程中采集、收藏的精品、绝品,以及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价值的百余件标本,分四个单元,集中呈现了自然博物馆深厚的科研、文化底蕴和厚重的馆藏历史。

新馆落户大红门地区

国家自然博物馆现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东侧,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现有建筑面积23000余平方米,年接待观众达180万人次。

据了解,国家自然博物馆新址尚在建设中,这座面积约2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5.77公顷的新馆将成为大红门地区博物馆群的一颗璀璨明珠,引领首都南部城市更新,成为未来南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

在5月27日举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透露,目前该馆正在开展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将不断丰富新技术应用场景,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孟庆金介绍,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其中自然科技类博物馆266家,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包括生物类、生态类、地质类约200家。“2011年到2020年的10年间,综合性自然博物馆的建设规模增加了23.7万平方米。”他说,自然博物馆不仅是规模扩大,也非常注重技术水平、理念的全面提升,数字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新时代的自然博物馆要和科学、历史、文化、艺术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开放和共享。”

他透露,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在进行博物馆智慧化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依托科学研究、藏品保护和展览展示等,不断丰富新技术应用场景。

在建设完成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科普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持续开展藏品数字化采集,建设云端自然博物馆,在展览展示中创新应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等,推进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

6月5日,揭牌仪式现场。

前身为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

国家自然博物馆,即原北京自然博物馆,前身最早可追溯至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

1951年3月,经中央宣传部文教委员会批准,文化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成立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当时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中,不仅有胡先骕、郑作新、李继侗等科学家,还有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剧作家丁西林,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作家郑振铎等。

4月,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地点位于故宫文华殿、传心殿和清史馆等处,由著名古生物学家裴文中担任主任。

“如何筹建自然博物馆”在当初还是一项陌生课题。国家自然博物馆原副研究馆员、人类室主任时墨庄回忆,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然博物馆大多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馆藏丰富、专业队伍训练有素、陈列场所宽敞明亮,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教育场所。

“求变心切的博物馆同志们感到落后与弱小并不可怕,我们不能自甘落后地跟在别人后面按部就班地‘爬行’。经过大家提议,决定通过办展览的快速方式,在办展过程中积累藏品、培训队伍。”

1954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的首个展览《全国矿产资源展》在故宫文华殿举办。该展览展示了全国各地含铁量品位极高的赤铁矿,还有煤炭、石油等。

时墨庄回忆,矿展之后,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又连续筹办了“治理黄河”展、“祖国农产资源”展等。“几个展览后,自然博物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文化场所。”

1958年5月,中央自然博物馆现址主体建筑落成,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馆名。1959年1月,该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3年后,中央自然博物馆最终改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

2013年7月30日,小朋友们在参观夜间恐龙乐园。

前几任馆长由中科院院士兼任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前几任馆长均由中科院院士兼任,如杨钟健、裴文中、郑作新、徐仁、周明镇。他们提倡通过野外采集等方式获得一手资料,致力于推动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工作。

《人与生物圈杂志》记载,刚建馆时,由于馆藏的古生物标本十分稀少,且人力不足,处境十分困难。

为保证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基本陈列能够在新的展览大楼中尽快与观众见面,首任馆长杨钟健不仅抽调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前来指导陈列展览的设计工作,还送来了大批的化石标本,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古生物基本陈列呈现在观众面前。

2011年12月23日,北京自然博物馆阳光厅,小朋友们正在观看宽吻海豚连续切片标本。

针对“博物馆只是搞搞陈列或展览,顶多采集点标本,至于科学研究,只能依靠科学院”的观点,杨钟健风趣地说:“北京自然博物馆也要有自己的专家,不能老当采集队,不能总依靠别人,要学会自己搞科研。”

在世界一流的古生物专家的指导下,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就在标本采集、举办古生物陈列展览和野外科学研究等方面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他们跑遍大江南北,采集恐龙和其他古生物标本,其中包括许多具有学术价值或展出价值的珍品。例如,在山东莱阳金刚口村西沟等地发掘到了一条身高5米的完整的棘鼻青岛龙,莱阳谭氏龙、杨氏鹦鹉嘴龙等新种和两窝完整的恐龙蛋,还有在北京平原及附近地区采集的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安徽蒙城的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等。

2020年6月9日,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厅内陈列了猛犸象、披毛犀、裴氏转角羚羊等大型动物骨架化石。

据《北京日报》(1962年3月1日1版,《北京自然博物馆正式建馆》)报道,当时,博物馆已陆续开辟了古生物、动物、植物、植被4个陈列室,全部展陈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陈列标本共5000多种。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自然博物馆在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地球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被评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如今,馆内有藏品37万余件,珍稀标本数量在国内自然博物馆居首位,有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有胎盘哺乳动物中华侏罗兽化石、复原全身羽毛颜色的赫氏近鸟龙化石、唯一保存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等,还收藏有许多珍贵的国礼标本。

馆内设有古爬行动物、古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神奇的非洲等常设展览,每年还推出不同主题的临时展览和巡回展览。其在国内率先策划推出的“博物馆之夜”“小小讲解员”等众多科普教育活动已形成特色品牌。

2020年6月9日,北京自然博物馆,展览“互动触摸展区”,一名小朋友在触摸猛犸象腿骨化石。

多位专家曾呼吁建一座国家级自然博物馆

2023年1月,按照中央编办批复,北京市委编委正式批准同意“北京自然博物馆”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

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揭牌,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历程翻开了崭新一页。

资料显示,在担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期间,裴文中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呼吁筹建中央自然博物馆。

1980年,历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的裴文中、徐仁、郑作新和周明镇几位院士在《大自然》杂志上联名呼吁,一个“国家级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

此后,无数专家学者呼吁恢复或新建国家级自然博物馆。据有关人士统计,1980年-2001年,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档案里,有70多位科学界的代表和委员对重建国家级自然博物馆先后提出过10次议案和提案,继而又有农工党中央就建设新馆问题两次提交提案。

2019年,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进东再次提交了相关提案,终于在年末收到了国家文物局的答复——积极支持在北京筹建国家自然博物馆,并进行调研、沟通,推进该项工作。

2019年8月12日,自然博物馆,家长和孩子在参观夜场。

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建设之路为何如此漫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曾指出,“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相关部门同心协力科学规划、打破条块限制、统筹整合各种资源,这件事涉及面广,本身具有难度。”

他指出,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建立,可以对地方自然博物馆的工作做业务指导,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展馆网络,从总体上提高各地自然博物馆的地位并强化其功能。

“我希望未来的国家自然博物馆一定要有一流的科学研究做支撑,以丰富的标本收藏做后盾,用现代科技传播手段展示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许智宏说,未来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将展示我国正在建设的国家公园,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国际重要湿地”、地质公园、入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以及遍及东西南北中的丰富生物资源和自然风貌,成为公众学习科学知识、提升自然保护理念的科学圣殿。

2022年1月18日,北京自然博物馆,观众在观看大熊猫标本。

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自然博物馆将以揭牌为新起点,立足世界,努力成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典范、培育地球家园守护者的新平台、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地标、展示中国国际交流与大国担当形象的大窗口。同时也将引领全国,成为链接中国自然博物馆行业与世界自然历史博物馆界的新桥梁,自然科学教育、全民终身学习的大课堂,中国自然类博物馆规范化建设的新标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引领者。

责编:李莉芹

一审:李莉芹

二审:胡泽汇

三审:陈永刚

来源:新京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