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周刊·艺风丨盛世之音入画来——访著名画家赵洪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3-17 08:22:54

人物简介

△赵洪琦近照。

赵洪琦,1966年生,湖南祁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湖南省东方诗书画院院长。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数十件作品参加全国和湖南省美展,多次获全国奖。有两百余幅作品被美术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出版美术专著和大型画册10多部,作品曾入编《中国当代花鸟画》《中国花鸟画》《首届全国现代工笔画作品集》等各类选本。

文丨杨丹

画家赵洪琦是一个辨识度很高的人。自去岁夏,与赵洪琦永州画展上相识,他的画、他的人就烙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他的画,富丽典雅,艳而不俗,灵气盎然,大美不雕,满蕴盛世之音。他的人,高额阔嘴,连腮胡子,面相高古,仙风道骨,有情有义,非常“艺术”。其人其画,乍看矛盾,细品则和谐统一。

他用笔墨构建了一个繁盛、诗意、充盈、宏阔的艺术世界。

△赵洪琦作品《家和万事兴》 180cmx160cm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大自然是他的第一任老师,故乡的山水风物是他的第一个模特。

赵洪琦生于祁阳县偏僻山村,从小痴迷画画。家里很穷,买不起专业的纸笔,更请不起老师,他就自己琢磨,从信手涂鸦到专注临摹,画他在乡村所看到的一切:牛羊鸡狗,瓜果鸟虫,田舍村寨,流云飞瀑,枯藤山花……家里的土墙上贴满了他的“作品”。因为画画,耽搁了学习或农活,没少被老师批评“不务正业”,也没少挨父母的打。但他就是爱画画,谁也阻止不了。当地的农民画家陈文生偶然间发现了他,觉得是个可造之才,鼓励他好好画,并将他推荐给当时的县文化馆馆长蒋太禄。蒋太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颇有功底。蒋老师的指点,让悟性本来很高的赵洪琦渐渐摸到了艺术的门道,其作品陆续参加了县市展览并获奖。十四五岁时,赵洪琦能靠一支画笔在寒暑假和周末“打工”挣到钱:画芽床玻璃画,画肖像画,为公社画宣传画,给照相馆画布景……到1989年考上大学时,他的知名度更大,闻名十里八乡,不仅学费全部可以解决,还将家里的土房子推倒砌了新砖房。

小时候这段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本功,也锻造了他吃苦耐劳执着悟道的品性。赵洪琦自号苦耕,又名楚樵。小时候常砍柴的他认为,砍柴用刀,画画用笔,工具不同,性质一样,都是樵夫,都需要苦耕。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于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赵洪琦深以为然,并一直践行。“造化”就是大自然,而“心源”,是作者内心的感悟。简言之,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对赵洪琦来说,大自然是他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不管定居城市多久,不管工作有多忙,他总要抽时间回湘南老家或者西双版纳去写生。他以造化为师,深入生活,观照内心,体察自然规律,丰富对自然的精神感受,“立万象于胸怀”,“遍历、广观,然后方知笔墨去处”。

那是寂寞漫长的艺术之路。白天,他在湘山楚水间为收集创作素材而奔忙,晚上,伴着一盏孤灯,带着一颗道心,不断地寻求新的笔墨语言,创造新的表现方式,赋予物象人文精神属性,实现从自然万象到艺术意象的创造性转化。他说:“敞开自我灵心,去捕捉自然与生活中最新、最美、最灿烂的瞬间。”

他的艺术之根在故乡的山水田园间,乡土是他的创作源泉,也构成了作品的底色。他的许多画作,表现了唯美的湘南,诗意的潇湘。他用笔墨构建了独具标识性的湘南美学。只要走进故乡的田野,他便觉得轻松自在,好似卸犁的牛、脱磨的驴,而下笔也如有神,尽情挥洒,物我两忘,臻自在之境。

△赵洪琦作品《唯我独尊》 89cm×67cm

中和之美,盛世之音

赵洪琦致力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其作品,有着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笔触细腻温润,色彩富丽典雅,造型严谨精致,气韵灵动鲜活,传达出一种闲雅之姿、中和之美与盛世之音。

“中和”是中国最传统最具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以“和而不同”为理念,寻求作品的“中和之美”,读画论、习书法,穷历史,阅古典诗文,研传统哲学,追寻传统艺术精神的回归。

一个世纪以来,西方美术的传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美术大一统的格局。但对于中国画本体来说,广义的传统笔墨仍然是中国画审美本质的血脉和灵魂。当代中国画画家恢复对中国传统“中和之美”的追求,也是中国盛世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他的画细节微妙,格局宏大,富丽工巧之外,又平添了诸多野趣,兼具“黄家富贵”(黄筌)与“徐氏野逸”(徐熙),且不失圆融现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周瑟瑟说,赵洪琦的画是由色彩、笔墨和情感组成的一个中国文化的灿烂结构,他已经通过传统的未来性建构起了中国工笔画的现代性美学。

“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句王羲之1600多年前与文友兰亭雅集时留下的诗句,强调了艺术求新的重要,也被赵洪琦视为艺术创作的圭臬。他一直实践着“传统的现代性”,将传统引向现代性的未来。观赵洪琦之工笔花鸟,从内容题材到技法,再到写意精神,都有创新拓宽。在用线、色彩、构图等方面,有对传统绘画的追寻与延续,更有自己的领悟创新。其作品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富有意境和情趣,宁静柔和又生机勃勃,是视觉的音乐,心灵的诗歌。

他的笔下,充满了对乡土情韵的怀念,对自然生命的咏叹,对湘南山川风物的赞美。

《唯我独尊》中,远处是墨色的天幕,纱笼般月色的辉映下,一株白牡丹在野地里尽情地绽放,光华四射,花香四溢,雍容大度,超拔清幽,几只蜜蜂也“嗡嗡”地赶来凑兴。清风徐过,可以闻到植物生长的清香和鸟虫萌动的声响,又仿佛能让人听到自己心底战胜困难拔节成长的声音。画面唯美大气,极具汉唐气象,充满着文化自信。

赵洪琦尤擅画鸡。鸡是农家宝,鸡也是“吉”的谐音。《双栖图》里,一对农家鸡正在葡萄架下嬉戏,顶着大红冠子的公鸡发现了一只虫子,可它强忍着嘴边的美味,一边用爪子拦住虫子,一边呼唤着母鸡。眼神爱意满满,温情脉脉流淌,人们似乎能听到公鸡的声音:“亲爱的,快来吃!”

《家和万事兴》是一幅以湘南农家春节团圆饭菜为主题的作品,春联贴好了,红灯笼挂上了,鞭炮等待点燃,鸽子在快乐盘旋,农家庭院中一桌丰盛的筵席摆好了,合家团圆、喜庆祥和的气氛呼之欲出。赵洪琦创造性地将静物画与工笔画创作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甜蜜世界》以超现实的手法,在十平尺的纸上精心刻画了菠萝蜜果肉炸裂的瞬间,果刺的粗糙与果肉的鲜美、叶片的肥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充满动感及充实美、力量美,展现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赵洪琦说:“中国画艺术之所以生生不息,并非祖宗的遗产吃不完。而是生活提供了永不陈旧的艺术创造的新生资料。”所以,他用一支画笔,深情地歌咏生活,歌咏家乡的变化,歌咏新时代美丽的生活。昂扬、和谐、安宁、温暖,是他画里传递出的盛世之音。

△赵洪琦作品《双栖图》 100cm×137cm

尊师乐善,造福桑梓

师自然,师古人,师众人之长。在艺术的道路上,赵洪琦艰苦跋涉,孜孜以求,不放过任何让自己成长精进的机会,曾放下舒适的工作,先后深造于中国国家画院及文化部重彩画高研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赵洪琦没有门户之见,不固守一隅,善于博采众长。铭刻在他内心深处,感恩难忘的有两位老师:潘洁兹和陈白一。

正是北京求学期间,他有幸认识了工笔画的泰斗潘洁兹老师。

1994年3月,在北京的一次工笔画创作活动中,潘老对他的作品《幽林深深听潺溪》(后入选全国美展)看了很久,微微点头,并说了一句“此画宜做些修改”。但修改哪里,怎么修改,还没具体讲,他就被别的画家“抢走”了。

有了这次见面,给了他上门拜访的勇气。不经人介绍,不事先相约,只根据别人提供的地址,他在万分忐忑中敲响了潘老的家门。这在别人看来有点冒失,可潘老表示很理解,几句亲切的话就打消了他的顾虑和尴尬,两人居然交谈了几个小时。潘老位尊而平和,待人无半点矜持,有仁者风范。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多次拜访、请教,不仅拜潘老为师,还视其为父亲、朋友。每次相见,同道知己两心默契的幸福感,绵绵密密地长了他的艺,暖了他的心。2005年,潘老去世,正在外写生的赵洪琦,得知消息那一刻,向北双膝长跪,情不自禁大哭一场。

著名湘籍工笔画家、人民艺术家陈白一是他艺术道路上的又一引路人。二十多年亦师亦友的情谊,令他受益匪浅。陈老画画,他常默默地看着,陈老爱钓鱼,他常陪着……他深情地怀念道:“我从陈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绘画的技巧,还有做人。他‘与人为善,仁厚以行’的高尚品德,安详闲适的达观和勤奋负重的坚韧,一直是我精神的砥砺和寄托。”

潘洁兹和陈白一等老师是一座座奇异的高峰,激励着他一路攀登,去体悟“一览众山小”的壮美和气度。

故乡的山水成就了赵洪琦,赵洪琦也以满腔的赤诚反哺着故乡。他说:“我从乡村走来,我富甲一方,因我拥有一方无法计量的好水土。”他是故乡的游子,不管出走多远,始终走不出家乡的怀抱,用笔用心用情,一遍遍地描摹她的身躯、她的眉眼、她滋养的生灵,也始终牵挂助力着家乡的发展。

在长沙市祁乡商会2020年会暨捐助助学扶贫帮困活动中,赵洪琦捐出工笔画《吉祥富贵图》、写意画《鹤寿图》、书法作品《沁园春·雪》等10多幅作品,并进行现场拍卖,所得拍卖款全部用于家乡的助学帮困。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赵洪琦常一马当先,乐此不疲,多次为家乡的慈善活动捐献书画作品。

作为永州市美协主席,为家乡做点实事,带艺术家们出精品,发现和培养永州艺术人才,提升永州画家的影响力,是赵洪琦的心愿。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杨丹

三审:曹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