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李玺之:“梦忧也,梦之乐也。”——记“梦里·梦外”周玲子国画作品展

  湖南文联   2022-12-30 16:33:33

文丨李玺之

周玲子个展已经进入尾声,这次展览展示的88幅作品多为周玲子2012年至2022年间的作品。作为策展人回顾起这次展览依旧被周玲子这10年来创作的坚持与进步所鼓舞。这88幅画承载着周玲子近年来的发现探索,也记录着创作的瓶颈和挫折。是真切的梦之忧也,梦之乐也。

从刚开始绘画2005年前的田园牧歌式神秘梦幻的意境到现如今关于东西方哲学的思考上,周玲子的绘画所承载的思想截然不同,其创作笔法的进步也为业内所认可。与这些年的变化里同样值得关注的,动人的是她画面中独特的艺术语境和氛围的沿袭。在周玲子家中挂着一件她24岁时的工笔画作品《船歌》,这件作品我非常喜欢,虽然在造型、线条、赋色等技法上略显稚拙,但其中所流露出的气质在周玲子今日的画作中依旧浮现。在她的写意画中它们融汇成了一种单纯的恬淡,周玲子描绘的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生活,都包含着一种人们对于生活本身质朴的向往和喜爱。而在其工笔画中则孕育发展为了充斥着轻薄雾气的浪漫氛围,悠远、清淡而绵长。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天赋式的通感。通感在绘画中的描述多体现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而颜色更是通感的重点表达方式,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说:“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理感受。”人们总是强调西方现代艺术中对情感和氛围的体现,如蒙克、梵高。诚然,在传统中国画里,色彩是排在笔墨之后的,可中国画就没有通感之能力吗?恰恰相反,南北朝宋炳在《画山水序》所提到的卧游概念,大概就是对通感最生动的翻译。周玲子画面中不同于山水花鸟,却依旧有纵深度、有自己的个人世界。对于水、云、雾超现实主义的表达,笔墨的流转,让其作品可听、可触、可闻。看她的画作好像在阅读一首朦胧诗。甚至是说,将这些作品摆在同一展厅里,宛若能为整体空间蒙上梦境的水雾。在10日的品鉴会上,我们特意邀请了两位音乐家朋友现场演奏二胡和箜篌,将如梦似幻的画面意境通过音乐再次表达。

《亲爱的宝贝》43×43cm

周玲子的意蕴与气质却远不止于笔法,也来自于其独具一格的人物形象。人们总是被周玲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所吸引。周玲子的女性形象不去满足传统艺术史对于“女性美”的凝视。她们眼神出离地望向画外,犹如梦游般,不求带给观者感官刺激,这种温和沉静的特质,使周玲子的作品充满了“融入感”——在其女性松弛自然的表情以及国画清透材质的综合作用下,艺术品与人之间隔阂似乎得到了消解,“观与被观”的桎梏得以巧妙解除,连接了画里画外,也宛如连接了梦里梦外。

《记忆之春水》43×43cm

而近年来周玲子的艺术形象则常以一种专注、内向的姿态存在,作品《记忆》《时光》系列都充满着强烈的内省感。这或许与其个人成长与思考密不可分。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自我的变化,成熟。人生与艺术的紧密结合,使画面变得细腻、温情、丰富又耐人寻味。在画面的主人翁上观者能体味到赫尔曼黑塞所言的“我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都在经历着心灵苦难,他们在寻觅、追求和提问。”

《三月》210×180cm

寻求进步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可贵的是周玲子不盲目“求新”,严肃于自我进步道路,如周令钊老先生前言中所述,她将探索与思考置于生活、社会,向自然、文学、音乐与哲学寻求灵感,将乐与忧融入艺术。其绘画在婉约、轻柔的气息下却又包藏探求国画创新发展、女性艺术家自我突破的先锋意识。再次庆祝展览圆满成功,也期待她的作品能越来越好!

责编:周听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