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丨以高等教育“五个体系”建设支撑科教兴国战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2-01 11:14:50

杨晓琴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补齐教育短板、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支撑科教兴国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科学建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破立结合、以立促破,建立健全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为高等教育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改变以往重规模轻质量、重研究轻转化的评价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教师和学生为双元评价主体,从教学质量、学习环境、学习结果等维度进行全方位评价,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着力点,统筹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与人格教育,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科研评价新方向,让教师不受论文、奖项等数量的羁绊。构建就业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学科各专业探索实施“奖优退劣”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培育结构目标动态调整。

以服务需求为支撑,打造地域特色学科专业体系

鼓励高校紧扣国家政策导向和区域发展方向,围绕产业部署学科,打造与区域发展相契合的学科体系,构建特色鲜明、服务行业能力突出、契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学科专业群,推动“专业群—学科群—产业群”精准对接。着眼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探索建立以学科专业群为中心的灵活管理模式,以跨学科培养方式推动科研融合创新。以深化学科范式改革为契机,鼓励高校和企业双方或多方共建行业特色高校,推动行业特色高校精准化、尖端化发展,鼓励突出“高精尖缺”产业科技导向的高校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培养科研创新领军人才。建立健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深度捆绑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

以合作共享为基础,着力构架高等教育开放体系

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以畅通教育循环为着力点,从制度、观念及行动等多个层面打破传统办学方式的壁垒,推动区域高校开放合作发展。政府要通过政策保障和资源配置,引导不同优势的高校自愿合作、求同存异、共谋发展;高校之间要加强教学、科研等规章制度的共建共享,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实现学生联合培养、优质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协同,共创学校联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以产学研融合为突破,优化校企协同攻关创新体系

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造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鼓励企业把人才培养环节前移,探索以校企“双导师制”深化产学研融合,促进“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鼓励高校与企业以共建产学研合作研究院等形式,打造校企创新联合体,校企协同攻关科技难题,促进“知识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效转化。探索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以出资或出售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的机制,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鼓励高校创建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围绕重大科学问题、聚焦前沿核心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

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为标准,不断完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积极开展高校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走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师之路。统筹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师德、师责及师道,强化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加大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健全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发展体系,统筹规划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教研交流等研修活动,鼓励教师科研创新,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