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王涘海:《资润江山》:千里清韵 气贯山河

  湖南文联   2022-10-26 17:18:51

文丨王涘海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陆游的一句千古名诗把潇湘诗意与宏阔江山珠联璧合,概括得如此精妙,古往今来,迷醉了多少文人墨客,亲近自然,纵情山水。

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湖湘大地的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放眼一望,“巍巍青山在,浩浩江河流”。为呈现新时代十年美丽湖南的历史性变革和发展成就,湖南省文联组织策划了“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创作活动。50多位艺术家大胆创新,融古今中国画之精妙,沿袭董源的潇湘意象、宋迪“潇湘八景图”的诗画意蕴进行创意构思,从湘资沅澧追源溯水,挥毫泼墨,绘制长卷山水,共谱潇湘大美。以“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的布局,形成《大江交响》《天下洞庭》《湘江北去》《资润江山》《沅水奔流韵潇湘》《澧水泱泱》《多彩浏阳河》等七幅长卷。

《资润江山》局部  第一单元  作者:陈湘金、阳先顺、谭长德150cm×2300cm中国画

在我看来,陈湘金、阳先顺、谭长德创作的《资润江山》长卷有其独特的笔力之工与宏大气象。《资润江山》尺幅150cm×2300cm,是七幅长卷作品中唯一以整体尺幅呈现资水广阔诗意之作,画卷尺幅无拼接缝合,构思、着墨、挥毫、成图等一气呵成,纯粹自然,气势宏伟、浑然天成。

《资润江山》局部  第二单元  作者:陈湘金、阳先顺、谭长德150cm×2300cm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其丰富的文学意象与广阔的创意空间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思与意境之美的享受。比如董源、宋迪、八大山人、石涛等等,他们留下的诸多作品都充分展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妙境界,而以“潇湘”为题材的山水画创作是兼风雅与内涵于一体的特殊存在。潇湘意象的文化内涵深远广阔,底蕴深厚,常常以“水”之源远流长抒情造境,构建天地大美,探寻自然之秘。陈湘金等创作的《资润江山》的资水“左源赧水,右源夫夷江”,两水于邵阳县双江口汇合,流经邵阳、新化、安化、桃江、益阳等市县,于益阳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作者运用新青绿山水笔法构图,以自然山水为主纲,融入资水城市邵阳、益阳等时代巨变,呈现“千里清韵,资润江山”的大气磅礴,于古典风雅中渗透现代潮流,延续“潇湘”之地理文化与典韵风流,给人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资润江山》局部  第三单元  作者:陈湘金、阳先顺、谭长德150cm×2300cm中国画

“资润江山”整卷画风流畅自然,构思精巧,宏卷巨制,一气呵成。主要采用工笔没骨画法,结合现代新青绿运色着墨,以颜色染笔进入,运用泼绘、冲染、撞色等技法,展现层林尽染、云霭迷蒙、意蕴逶迤之浩然气象。在继承传统青绿笔法之上,作者更倾向于淡墨晕染渗透的写意效果,既彰显色彩的清丽明快,又朦胧于水墨氤氲的意境,这种笔墨造型的融合,增强了水墨形象的整体感,色彩的和谐统一,创新了当代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在整体布局上,资水流经之处群山巍峨,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以静观动,渲染了时代之声与日新月异之象。细品之下,长卷之中既有宏观大局,又不乏细微小枝,资水江畔文昌塔临风而立,水中有泛舟摇橹,隐约可闻阵阵涛声。笔墨相融之间但见修竹茂林,挺拔苍翠,既敛笔藏墨,又能见于形色,层层梯田萦绕山间,心旷神怡,引人遐思。整卷画风新绿清逸,运墨浓淡相宜,气韵流动有致,有着回归自然、诗意栖居之洒脱与快意。溯水而上,资江行吟,文脉悠远,沿途绕过邵阳魏源故居,再入安化茶马古道隐没山林,可见古色古香的永锡桥连通两岸,可感行人飞鸟踪迹。云霭缭绕间,山峦峰回,碧翠如带,现代城市的繁华、水陆交通的翻山越岭,凸显出人类与自然相谐相生的互动共融。画面中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隐没线条,塑造出神秘而富有质感的群山轮廓,淡墨冲染的蓝绿显出灵秀河山清韵千里之势。墨点的运用以疏密浓淡表现崇山峻岭起伏巍然之态,在水墨晕染其间亦收笔留白,不留痕迹,不觉刻意,在自由挥发中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在色调的明暗对比中,但见山林深蔚,烟波浩渺。而逶迤流长的山水之间船舟点缀,刻画细致,赋色明快,又为寂静幽深的茂林群山增添了无限生机。可见,画面意境的微妙,在于气韵之流动,灵感捕捉的瞬息之间。《资润江山》的新青绿之派在千里清韵流动之间烘托出现代格调的时代巨变,资水放歌,展现地理与文化底蕴营造的潇湘大美之意象,可谓妙手丹青,气贯长虹。

《资润江山》局部  第四单元  作者:陈湘金、阳先顺、谭长德150cm×2300cm中国画

《资润江山》长卷图,展潇湘山水之神韵,描时代发展之巨变,作为一种艺术创新,与“大美潇湘”系列其他优秀作品在湖南美术史上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湘江文艺》《文艺论坛》执行主编、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编:周听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