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时评丨铸牢乡村振兴的“根”和“魂”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8-15 06:59:35

铸牢乡村振兴的“根”和“魂”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系列评之一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提高全省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供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思想舆论支持和精神文化支撑,本报今天起推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系列谈”专栏,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易博文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二年。到乡村去,经常会碰到一个问题:“吃穿确实不愁,但除了打麻将、跳广场舞,还能干些什么?”

每每面对这样的追问,一时间还真给不出完美的答案。

“好山好水好无聊”“千家万户搓麻声”“孙子孙女也跳广场舞”,这些,真实呈现了当下一些农村地区精神生活的匮乏、文化活动的单调、文化消费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现状,鲜明反映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村地区人员大量进城、人才加速流失,乡村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在这些地方,文化振兴已经到了不得不振兴的时候了。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振兴,既是乡村“五个振兴”的题中之义,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包括乡村文化建设在内的“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具体部署,其中“乡风文明”是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我省是农业大省,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这些年,我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乡村文化建设进步明显,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涌现出了平江县梅仙镇、浏阳小河乡、新化油溪桥村等一大批以文化振兴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益阳清溪村、湘西十八洞村更因“山乡巨变”的优秀传统、“精准扶贫”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引来“作家天团”采风,成就一桩文化盛事。

尽管如此,客观地说,当前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补齐农村基层短板的任务依然复杂而艰巨,乡村文化振兴还面临不少困难,确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补短板、强弱项。

培“根”铸“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一个根本的任务,就是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落实到乡村,影响群众、组织群众,形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浓厚氛围,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一定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党的创新理论飞越山乡、深入人心,封建迷信、陈规陋俗等空间大为压缩;“村村响”“屋场会”、农家书屋等平台载体充分赋能,“欢乐潇湘”“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文艺汇演、书法美术摄影创作展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时开展,天价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一去不返,“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和新时代“好媳妇”“好公婆”“好少年”等推选评比向上向善……

文化不兴,“魂”系何处?文化既兴,“根”在家园。当好山好水洋溢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当希望的田野充盈着文化的繁荣,当农耕文化的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充分结合、相得益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还会发愁除了打麻将、跳广场舞就没事做吗?还用担心缺少年轻人投身乡村、留在家乡吗?

责编:唐煜斯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