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观察|设立“科普师”“创新工程师”,两个新职称“助燃”湖南创新发展

周阳乐   湖南日报   2022-08-12 23:15:27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吴嘉萍 欧阳治 刘红碧

8月1日,湖南首批“科普师”职称申报评价工作正式启动,为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员畅通了专业晋升通道,为其带来大大的职业归属感和获得感。

而此前的6月25日,在省人社厅发布的《2022年度全省新增(调整)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清单》中,湖南省创新工程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在列,代表着我省创新工程师职称评审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围绕“两翼”,我省正在为提升创新软实力采取硬措施,让职称成为创新发展“助燃剂”,厚植创新沃土,壮大人才队伍,助力创新发展“比翼双飞”。

为科普人“正名”,激励他们干事创业

根据省科协、省人社厅近日印发的《湖南省科学传播专业职称申报评价办法(试行)》,我省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下设科学传播专业。该专业职称设初级、中级、高级,其中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名称分别为:助理科普师、科普师、高级科普师、正高级科普师。助理科普师对应研究实习员,科普师对应助理研究员,高级科普师对应副研究员,正高级科普师对应研究员。

“科普工作是利国利民的事,是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工作。”湖南科技报刊公司董事罗锴感慨,“以前从事科普可能更多依靠情怀和一腔热血,现在设立‘科普师’职称,既是对这份工作的认可,也是一种激励。”

据统计,至2021年底,我省科普专职人员和科普兼职人员共计8.32万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做着这份平凡而艰辛的工作,为公众与科学之间,搭起一座理解的桥梁,一些人还取得了不俗成绩。但因为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的科技辅导老教师、科普场馆讲解员等长期从事科普工作者,因缺乏职称评定渠道无法享受应有待遇,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高校和中小学校的年轻教师因发展渠道不畅,极大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不愿从事科普工作。

在省科技馆做了5年一线科普老师的常安然告诉记者,以前她只能参评文博系列的社会教育专业职称,但科技馆的场馆教育和文博类的场馆教育在教育活动设计上,侧重点是有差异的。“现在把科学传播作为一个单独的职称申报评审,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未来工作的方向和方式,激发我们广大科普一线工作者的热情。”

记者了解到,北京、天津、广西等地也都开展了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但将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名称设置为“科普师”的做法,湖南是首创。

“科普工作不但是件正事,而且是件很专业的事。” 省科协负责人表示,为“科普师”们正名,给科普人更多的获得感和社会认同感,有利于团结凝聚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他们干事创业,加快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从而营造全面提升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促进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新增一条创新能力提升通道

另一“翼”,科技创新方面,在原有的教授、研究员、工程师等相关职称序列之外,我省在全国开创性地新增了创新工程师这一新专业。

什么是创新工程师?要从创新工作方法说起。

创新工作方法是将知识和经验变为能力、让能力去创造价值的基本功,是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去解决实际工作难题的一门技术。在我省,以TRIZ理论为代表的创新方法,就已经运用于全球首创智轨列车、世界首台25kV电压制式的牵引电力电子变压器系统、国内最长的纯玻纤风电叶片等不同领域的“湖南创造”。创新方法的运用,能够帮助企业大大推进创新进程。

而创新工程师,则是掌握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创新工具理论和具有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新形势下企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

自2008年起,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工信厅等部门大力开展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目前,在长沙高新区建立了2200平米公共服务基地,截至2021年底,我省有2万余人参加了创新方法系统性学习,已培养创新工程师近1500人,为相关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难题。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记者了解到,创新方法在企业界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知晓度依然不高,应用更是存在大量空白区域。

一方面,大家对创新方法这种普适性的系统思考工具了解有限,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学习掌握起来也不容易;另一方面,创新工程师未进入职称序列,影响了部分企业科技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因此,为加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培育更多复合型创新人才,我省将推进创新工程师职称评审工作,鼓励创新人员由被动变主动,在一个接一个小创新中赢得大作为。

“创新工程师职称给企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不唯学历、不唯资历的创新能力提升通道。” 省企业科协联合会理事长彭英表示,通过创新方法的实践和推广,可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创新型湖南建设。

责编:5464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