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来湖南啦·专访杨克丨眼睛往低处看,灵魂在枝上飞

杨丹   新湖南客户端   2022-07-30 16:48:13


人物简介:

杨克,1957年生,广西人,现居广州,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国家一级作家,编审。中国“第三代实力派诗人”,“民间写作”代表性诗人之一。出版有《太阳鸟》《杨克的诗》《我说出了风的形状》《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等多部诗集和散文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杨丹

在中国当代诗坛,杨克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在场者”,见证了中国诗歌40年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等新诗潮涌现,他就步入诗坛,并亲历了“第三代”浪潮,诗歌的低迷和边缘化,新生代的崛起,以及网络时代诗歌的嬗变和喧哗,堪称活化石和常青树。

对于这个评价,杨克忙着谦虚:“当不起这样的美誉。我只是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以来,每年都没有中断写作而已。先前用笔,后来用笨拙的手指敲电脑。诗人只存在于诗歌中,一直有写,如同工人要做工,也就参与了不同时期的诗歌现场。”

作为杰出的诗人,杨克始终葆有饱满的创作热情,以“诗言志”,抒写目光所及的当下火热生活,写自我、内心、灵魂,也写山川、土地、苍生,还写都市、工业、科技。他说,自己的写作资源与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分不开,笔下农业原生态文明、商业城市文明、信息数字文明,都有所涉猎。一个诗人精神朝向彼岸,但在特定时空写作,他要有处理当代的能力,从不断进步的文明中汲取能量,并告知存在的本相,以在场者的细微观察为今天的生活作证。也就是说:眼睛往低处看,灵魂在枝上飞。

杨克一直选择站在时代前沿写诗。他很喜欢清代赵翼在《论诗》中所说的“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并以此来要求自己。在新诗集《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中,“云端交响”部分均是新工业题材的写作,包括人工智能、精密制造、高铁、空间站等,体现了观照“国之大者”的精神追求。

身为中国诗歌学会的“掌门人”,杨克认为,诗歌是一张时代精神的名片。诗歌应该写出中国的当下语境,表现鲜活的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包含时代的元素。诗人写“我”,当然有小我,自我,无可厚非。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在写作中“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当代诗写的“我”,应是人民中一员的“大我”,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地上的“大我”,时代的“大我”。如同惠特曼《我听见美国在歌唱》中新鲜的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我”,《凤凰涅槃》中蜕变的“少年中国”的“我”,这个“我”不仅是个人,还是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我”。

其诗《新桃花源记》,采取古今场所互换的跨时空表现手法,清新别致,又古韵盎然,为人们广为传唱。杨克曾多次来过湖南,去年再次去了韶山,也又去了衡山。前几年到了常德桃花源采风,于是有了这首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他感谢湖南灵秀而厚重的大地给予的灵感。他很喜欢湖南,在广东有不少湖南朋友,湘菜可谓广东菜之外广州的“第二菜系”,他喜欢吃湘菜。

杨克说,这次随中国作协代表团来湖南是来学习的,去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十八洞村,去周立波先生的故乡益阳清溪村,感受新时代的“新山乡巨变”,一路走来,看到了湖南的巨大变化,尤其忘不了十八洞村民的幸福笑脸,矮寨大桥雄跨天堑的壮观。还是那山那水,却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心中一直激荡着诗情。矮寨大桥体现了新工业高科技,他正在酝酿准备写一首《矮寨大桥》。

“表达‘新山乡巨变’的诗歌,同样是中国诗歌学会今年重中之重首要抓的创作工程。”他相信经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实践,会有作家、诗人拿出好作品来。

(一审:邓正可 二审:盛伟山 三审:杨又华)


责编:邓正可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