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剖析丨医学难题,你是否愿舍身“传”医点燃新的生命

记者 黄亚苹   三湘都市报   2019-07-28 07:48:35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亚苹 实习生 薛欣妤 张雅婷

他们,用自己的躯体为医学生揭示着人体器官、组织的精妙配合,推动人类医学进步。

他们,在无影灯下接受器官分离,向每一次跨越两地的“生命接力”传递人间大爱。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遗体捐献者抱着“宁愿学生在他身上动上千万刀,也不要在其他病人身上错划一刀的想法”,为一届又一届医学生传授丰富的人体结构知识。

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从签订捐献协议,到身故后的医学处理,最终成为实验台上的“大体老师”,需要2年的时间。连日来,三湘都市报记者走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聆听人体器官(遗体)捐献背后舍身“传”医的故事。

登记

一份大爱的开始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形态学实验中心主任潘爱华从事遗体捐献工作近20年,他介绍,遗体捐献者如果申请捐献,应首先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当地红十字会、被授权的单位或组织进行登记。

之后,首先要到当地红十字会领取“遗体角膜捐献志愿书”。

据了解,红十字会先会向捐献者及家属告知遗体捐赠须知,经捐献者确认后,就为合格的志愿者办理《致遗体捐献志愿者的一封信》、《遗体捐献登记表》(一式两份)、《荣誉证书》、《捐献卡》等相关文件,其中,《捐献卡》由遗体捐献者随身携带。

移交

2年后才能成为“大体老师”

通常而言,学校在接到家属通知后,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遗体捐献者家属、遗体接收方需同时在捐献者身故地完成捐献确认手续,给捐献者家属发放《遗体捐献证明书》、《遗体捐献荣誉证书》,三方必须面对捐献者的遗体手持菊花,深深三鞠躬,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从捐献者去世到真正为医学解剖所用,需要多久呢?一开始,遗体股动脉、颈动脉会被注入福尔马林,起到固定人体组织间隙的作用;再被泡入福尔马林池进行防腐处理。1年半至2年后,捐赠的遗体才会被投入教学和科研使用中,在医学上,他们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记者了解到,“大体老师”肌肉紧实、纹理清晰,整体呈暗灰色。经过了防腐处理,“他”更像是一具难辨真假的人体标本。在接下来5年至8年的解剖课程学习生涯中,学生们将在同一位“大体老师”身上操作,观察皮肤、肌肉、血管、神经、骨骼等结构,当他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会完成缝合,恢复遗体的遗容。

让人敬佩的是,“大体老师”将自己的身躯全然奉献给医学事业,宁愿学生们在他身上动上千万刀,也不要在其他病人身上错划一刀。事实上,遗体捐献者也是医学生生涯中的唯一的“大体老师”。

缅怀

为“无言恩师”诵致谢词

潘爱华告诉记者,每次接受捐献者遗体时,接收车及医生的白大褂都必须干净,遗体从医院或家中离开时,会注意“脚朝前、头朝后”的细节,以表达对捐献者的尊重。

在每学期《人体解剖学》开课前,他都要求学生们脱下行装、换上白大褂,给他们即将解剖的“大体老师”献鲜花,行默哀礼一分钟。此外,在每年的清明节,学校也会举行对“大体老师”的缅怀仪式。

在遵循逝者遗愿捐赠,“遗爱在人间”微信公众号团队利用假期前往捐赠者家庭,寻访“大体老师”的生平故事,收集他们照片等资料。“大多数家庭都乐意接受这种特殊意义的访谈,甚至接受邀请前往学校或红十字会纪念广场出席特别的公祭仪式。”潘爱华说。

“大体老师”完成医学教学、科研使命后,将按程序火化,集中安葬在长沙明阳山福寿苑陵园的长沙市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广场。广场的纪念碑上,刻着捐献者的名字。

每年清明节前期,湖南省红十字会及长沙市红十字会分别在长沙凤凰山遗爱人间公益陵园、长沙明阳山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广场开展大型缅怀活动,这是生者对于捐献者表达的至高的尊崇,共同纪念这些伟大的无言教师。

现状

8-15名医学生才一位“大体老师”

“人体的结构非常复杂,特别是神经系统,若是稍微动错了一刀,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潘爱华说,“大体老师”让医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体器官结构的位置与毗邻比例关系,全身系统、器官分布及神经、血管行程分布走向。

他表示,“大体老师”为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提供了教育资源;对外科医生而言,在“大体老师”身上进行模拟手术能减小失误率,“尤其是内窥镜技术、微创手术的发展,对解剖的要求更加精细。没有“大体老师”,医学临床工作和医学科研就无法开展,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2013年至2018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年均接收37具捐赠遗体,但若按照6名医学生解剖一具遗体的标准,每年学院预计需要70到80具遗体,这其中还不包括用于医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8至15名学生共同解剖一具遗体,有时还需老师来演示,学生的实操状况很不理想。”潘爱华介绍,医学院遗体来源分遗体捐献、无名无主的尸体两种,按捐献情况,5年制本科班平均12人至15人共同解剖一具遗体;8年制医学博士班平均8人解剖一具遗体。

推动

立法规范遗体器官捐献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2017年修订版要求,红十字会应参与、推动无偿献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参与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工作。

目前,重庆、南京、武汉等数十个城市出台遗体器官地方条例,规范了人体器官  (遗体)捐献遗体(器官)捐献范围、流程、管理方式,保障了捐受双方的合法权益,为惩处买卖遗体及其器官、组织的犯罪行为制定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湖南省红十字会有关人士透露,今年初,省红十字会开展了遗体捐献专题研讨会,学习了浙江、上海等地立法经验,初步拟定湖南省人体器官 (遗体)捐献条例,上报湖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审批通过后,有望在2021年开始实施。

历史记忆

湖南第一堂人体解剖课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后改名湘雅医学院)1916年正式设医学本科,不久便开始了现代医学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人体解剖学教学。为掌握现代医学技术,湘雅第一班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来克服自己对解剖尸体的恐惧心理。湘雅第一届学生对当时的场景永志不忘。最初,教学用的标本是经水路由上海运来的,关税单上标明为实验材料。前后共运了两次,每次一箱,每箱为一具全尸标本。那天,任解剖学教授的朱先生叫全班学生集合到实验室,朱教授一字一句地说:“先生们,湖南第一堂人体解剖教学课开始了。”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