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院长带队战疫三十天:让生命激扬

    2020-02-21 09:13:00

2月17日上午8时,阳光照进山谷里的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驱走了连日来的阴冷。院长刘激扬匆匆走进新冠肺炎医疗救治远程会诊中心,5分钟后,她要主持一场重症患者的远程会诊。

这是刘激扬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常态。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是湖南省和长沙市两级定点新冠肺炎收治医院,作为院长的她,一直以高度紧张戒备的状态来直面这场史无前例的战“疫”。

从1月16日收治湖南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到一天入院23人、不到两天就需要新开一间病房,刘激扬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压力很大”;而从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再到每天都有患者康复出院,刘激扬说,她感激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上了战场,只能全速前进、全力以赴,只能全面胜利!”

山雨欲来风满楼

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的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承载着长沙地区乃至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部分医疗救治任务。如果没有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这里原本住着的是一批艾滋病患者和结核病患者。

“我们很早就在关注湖北武汉新冠肺炎的情况。去年12月30日,我和副院长、感染专家谢元林就讨论了肺炎的事。1月14日,医院研究制订了相关工作预案。”刘激扬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他们对传染病疫情的天然敏感,除了职责所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激扬和谢元林,都亲身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战役。“不打无准备之仗。”1月14日下午,医院组织各科室主任、护士长、院感专干、急救队员共256人参加了紧急培训。

这场培训如同战前动员,让整个医院的气氛开始紧张。彼时的湖北武汉,关于疫情的各种信息也在不断传出。长沙距离武汉仅300多公里,每天往返高铁达80多趟——此时的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山雨欲来风满楼。

湖南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入院

“第一例病人是1月16日入院的。”2月17日,刘激扬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当天下午,长沙市第一医院(本部)急诊科来了一名57岁的患者罗女士。

“急诊科接诊后,首诊医师发现她除了发烧咳嗽外,白细胞值很低,肺部CT结果为‘磨玻璃样改变’。经院内专家会诊,结合患者来自疫源区的背景,怀疑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刘激扬说,医院第一时间对患者予以单间留观隔离,同时启动医护人员二级防护,并将情况上报国家、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1月17日,罗女士被转移至北院负压病房进行隔离治疗。医院的负压病房是“非典”时期建成的,“病房内的气压低于病房外的气压,这样病房内被患者污染过的空气就不会泄露,而是通过专门通道排放到固定地方处理,从而有效减少医务人员被感染几率。”刘激扬说。

“我们安排了呼吸科主任医师周志国担任治疗组组长,还安排了参加过非典、甲流、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治疗及有援非经历的医护人员,组成最精干的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全力救治。”刘激扬告诉记者。

医护人员需要在负压隔离病房穿防护服连续工作4~6小时,中途不能上厕所,不能喝水。室内温度较高,隔离服不透气,一班下来几乎全身湿透。沟通主要靠对讲机,为了区分彼此,医护人员把名字写在防护服上。病房24小时不能离人,医护人员的三餐、休息只能在清洁区进行。

1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传回消息,此前上报的病例,为湖南省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罗女士的救治,并不容易。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甲低等基础疾病。“入院第三天,也是发病后第九天,患者病情突然加重,肺部有实质病变,呼吸心力衰竭。”刘激扬介绍,医疗团队迅速展开救治,罗女士这才转危为安。

通过积极治疗,罗女士的CT扫描结果显示肺部逐渐好转,体温恢复正常,连续两次(间隔一天)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各项指标达到出院标准。

1月26日,罗女士康复出院了。

科学研判,战“疫”雷厉风行

作为省市两级定点收治医院的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是此次疫情中收治任务最重、最难的医疗机构。

“我需要制订全盘制度和方案,包括全院的隔离防护、疫情监测机制,如何提升救治能力,强化救治保障,危重病人如何管理、如何找到最优专家资源会诊,如何保障防护物资供给。”刘激扬说,打赢这场战斗,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科学有序调度,才能不打乱仗”。

1月16日,罗女士入院后,医院将北院一号楼三楼全部腾空,用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随着疫情变化,三楼的病房已经不够用,1月23日,医院将一号楼全部用于收治确诊病例,原有的病人被转移到北院另一栋楼。

凭着对疫情的科学研判,1月25日,也就是大年初一下午,医院将北院的非新冠肺炎患者全部转移到另一个院区——南院。

“这是个大工程,多亏了120急救中心的配合。”尽管刘激扬也认为转运这么多病人有一定风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此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增加速度很快,1月29日至2月5日达到收治高峰,平均每日收治15人,最多的2月5日收治了23人。

“两天内,医院转移了125名病人,调整维修两栋病房,准备155个病床;三天内,把一栋生活楼改造为传染病房,准备145张床,购买300名病人的救治设备设施;四天内,培训1000名包括医务人员、行政后勤保障人员和各级部门工作人员在内的员工;七天内,347名医护人员奔赴一线救治病人。”刘激扬告诉记者,在北院战斗的医护人员越来越多,有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呼吸、重症专业专家,也有来自中医药研究所、省地矿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三医院、市四医院、市八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以及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宁乡市人民医院、宁乡市中医院、长沙县第一人民医院、望城区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大家为抗疫的共同目标从四面八方集结而来,从不相识到成为‘生死战友’,我有责任把队伍带好,打赢这场战斗”。

和患者短信聊天的院长

“我们收治的病人中,有儿童、有产妇,需要针对不同患者制订个性化救治方案,分类指导、科学救治。”同时,刘激扬和同事们也注意到,新冠肺炎目前没有特效药,需要综合施治,患者的心理和自身免疫力提升很重要。但患者普遍有恐慌畏惧情绪,个别患者甚至有逃离隔离病房的情况。为此,刘激扬启动心理关怀小组,建立24小时心理专线,拍摄心理视频,对患者及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心理辅导。

刘激扬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每一名入院患者,每天向患者通报医院治疗和病友出院情况,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作为院长,我要让每个病人都知道大家在全力以赴”。

2月8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刘激扬叮嘱后勤人员做了丰盛的中餐,还准备了元宵。

在隔离病房举目无亲,不少患者收到热气腾腾的元宵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名患者在短信中表示:“等我出院了,我要做一名志愿者!和你们一样无私奉献,一起战斗,战胜病毒!”

然而,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从1月17日到现在,除了大年三十下午匆匆回家一趟,刘激扬到现在都没和家人吃过一顿饭,方便面成了她日常吃得最多的食物,“几分钟就可以吃完,不耽误时间”。

刘激扬读小学五年级的大儿子放假在家,班主任殷茵老师知道刘激扬奋战在抗疫一线后,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中帮忙照管。

“非常感谢老师在这个时候伸出援手。”刘激扬说,三岁的小儿子目前待在家里,“他的要求已经从陪他睡觉降低到想要抱抱了,但就是这样的愿望我都满足不了他”。

“确诊患者不是数字,是鲜活的生命”

前段时间,让刘激扬最焦虑的是,防护衣、口罩、面屏、护目镜等防护物资的匮乏,“急得彻夜打电话协调”;而这段时间,她则焦虑于如何救治更多危重病人,“因为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为此,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联合成立了高级专家组和现场专家组,现场专家组每天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及时将危重症患者情况提交高级专家组会诊,确保救治成功率。

医务科医师莫娟对刘激扬的严格印象深刻,“院长要求每天早中晚实时向她报告危重型和重型患者,以及新入院和出院患者动态,还强调要善于归纳总结患者病情,提炼大数据,有利于对长沙乃至湖南的疫情做出预判,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这是打大仗、打硬仗,所以我的要求特别高,有些医护人员甚至委屈得掉眼泪,其实我心里也跟着难受。”刘激扬说,很多人擦干眼泪又继续上阵,“没办法,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担当这份使命与责任!我对他们说,我们上战场,只能全速前进,只能全力以赴,只能全面胜利!”

“在长沙乃至湖南的这场抗疫战斗中,省市两级党委政府果敢的决策调度与指挥特别关键。尤其市委书记胡衡华四次来到北院现场督导,帮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省市卫健委的有力领导,也让我们的医疗救治等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省妇联等很多省直部门及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刘激扬说。

“感谢我们医院班子的精诚团结和全院的努力,尤其要感谢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与付出,很多医务人员都是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不畏生死地奔赴隔离病房。他们的‘奢望’,就是能回去洗澡和换身衣裳。”刘激扬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如今,刘激扬最大的希望是这场战“疫”能早点结束,“我们做好了打硬仗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我们也有信心、有能力战胜疫情,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记者手记

从收治湖南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至2月17日,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已收治245例患者,出院86例,治愈率35.1%——患者康复出院,是刘激扬最欣慰的时刻。

她给记者看了她珍藏在手机里的照片,里面有一张,是一名康复患者在即将出院之际亲笔写下的感谢信。

这名叫周英的武汉患者写道:“我非常幸运能够遇到这么多优秀的医生和护士,我能如此快速的痊愈出院,与你们精湛的医术和无微不至的护理是分不开的。英勇的白衣军,你们是真正的勇士,来到市一医院北院,12天,我出院了。百感交集,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次经历。住院后,所有的医护人员尽心照料,全力医治,不分昼夜,就像时刻出现在身边的亲人一样……等到春暖花开,请一定到武汉,请你们吃热干面、游黄鹤楼!”

责编:周佳

来源:今日女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