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国防科技战线的打赢尖兵

    2019-12-11 10:16:01

湖南日报记者 陈奕樊 通讯员 陈永忠

【名片】

周朴,35岁,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9岁被破格评为研究员,33岁带领科研团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个昔日仅用4年半时间就完成硕博学业的军中学霸,如今已成长为国防科技战线上的打赢尖兵。

【故事】

近日,在国防科技大学的一个座谈会上,来自该校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的青年教师代表周朴,诉说了自己“科技兴军”的心路历程。

“去了科大,就要做大写的人。”2001年,周朴赴科大读书前夕,父亲如此告诫,并手书 “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努力学习、献身国防”16个字,要他时刻铭记去科大读书的意义。

在安徽枞阳小镇长大的周朴,深受父辈浓厚学习氛围影响,从小对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立志为祖国科研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朴带着父亲的教诲,一心扑在科研上。硕博期间的暑假,他回家总共不到15天,用4年半的时间便完成了硕博学业。

2010年,周朴所在课题组决策,要紧跟高速发展的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技术,争取用一年的时间达到国际上的水平,甚至取得突破。与传统激光技术相比,在千禧年后获得广泛关注的光纤激光技术,拥有光束质量好、结构紧凑、稳定性高、可柔性操作等优势,可以被广泛运用到制造、能源和医疗等领域中。

刚博士毕业留校工作的周朴对此异常兴奋。他坦言,这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项目,就像一名新兵接到连长的第一项任务。

这名斗志昂扬、年仅26岁的战士,在攻关队伍里却充当着“大师兄”的角色。这一年,他的科研工作几乎都呈现出“白加黑”状态,有时通宵到早上六点,到食堂简单果腹后,便开始正常的教学任务。这一年,系统里200多个组件,每一个组件的性能参数,他都牢记于心;测试检验时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他基本都能快速准确找到原因。

有时科研就如同魂牵梦萦的“恋人”。某天深夜11点多,忙完一天的周朴和同事们准备下班。他们刚走出实验室大楼不到50米,周朴突然想到一种新设计,可能大幅改进现有系统性能。于是又和同事们回到实验室,兴高采烈地忙了一个通宵。最后,课题组成功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这项研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科研论文,其中一篇在光学领域顶级国际期刊——《光学快报》上发表。在该技术领域,课题组的研究一直保持同行公认的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令人难以企及的成功背后,周朴却历经了千锤百炼。

2007年,博士生一年级的周朴,单枪匹马地完成了第一篇英文论文,准备投稿代表最高学术水平的SCI论文期刊,满怀期待。

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同行评审不仅认为论文科研创新性不够,其英文写作还被贴上了“awkward(令人尴尬的)”的标签。

“当时我已经怀疑人生了。”周朴回忆,尽管期刊编辑给予了三个月的修改机会,但还是没能在期限内完成修改。

越是打击沉重,越是要淬火加钢。

论文创新性不足?周朴便自己敲代码,构建小型的数据分析软件,建立完善的数学理论模型。

英文写作尴尬?便进一步广泛阅读英文专业文献,分门别类地建立语言表达文字语句库,了解国外的写作方式和学术前沿。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周朴,现在可以用全英文讲授专业课程。

周朴凭着这股韧劲成为了光学领域的佼佼者。2015年,获得“王大珩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成为国防科大历史上的第一人。2018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参编专著(译著)5部。

“希望新同学们今后可以成为博学、坚毅和谦逊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这句督促周朴奋发前进的话语,在国防科大校园里继续传承。2013年以来,周朴指导博士生20余人,指导近15篇省级以上优秀硕博士论文。他以教师的角色继续奔跑在科研最前线,矢志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培养一批批大写的人。

责编:尹舒艺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