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如何在传承创新中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专家学者这样说

    2019-11-07 06:42:35

导读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成就卓著,但也面临基础薄弱、传承不足等问题。10月2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更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

湖南是中医药大省,应如何在传承创新中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加快新时代湖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秦裕辉 戴爱国

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10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对于湖南而言,贯彻落实《意见》、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就是要准确把握中医药发展新理念、着力构建中医药发展新战略、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新机制,做精“湘医”、做强“湘药”、做大“湘企”,加快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

突出传承创新,准确把握中医药发展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新时代指导中医药工作的总纲领,为中医药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精华是中医药传承的灵魂。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承史,其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形神兼顾的健康观、整体平衡的思维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和大医精诚的道德观等核心价值观念,历久弥新,备受推崇。但是,传承不是囫囵吞枣、照单全收,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中医药核心理论和辨证思维,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和传统技术。

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守正是中医药创新的源头。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问世;从中医药防治SARS,到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创新始终是中医药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坚定中医药理论、文化和科学价值自信,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构建中医药发展新战略

当前,我们要结合湖南实际,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湖南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中医药千亿产业链。湖南是中医药资源大省,拥有国家重点品种居全国第二,但中医药产业布局分散、效益不明显。应发挥产业聚集、成果孵化和示范带动效应,依托古汉养生精、妇科千金片等知名产品,培育中药品牌群,打造龙头企业;加快建立以浏阳生物医药园为核心、辐射全省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以长沙高桥、邵阳廉桥2个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为依托,健全现代化中医药物流体系。

发挥人才优势,实施科技振兴计划。“湖南中医五老”开创了近代湖湘中医的辉煌,当前以国医大师刘祖贻、孙光荣、熊继柏等为代表的湘派中医名家正迅速崛起。要围绕国家战略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打造高层次中医药创新团队,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设,创建多学科融合的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跨领域、跨产业、跨学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

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康养结合品牌。应大力推动中医药与健康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发挥湖南旅游大省、农业大省优势,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农业产业有机融合。

发挥人文优势,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湖湘中医药历史底蕴深厚,炎帝神农尝百草、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书等深入人心。应树立“从娃娃抓起”理念,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推动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数字动漫、体育演艺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新机制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应充分发挥湖南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强统筹规划,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解决“以西套中”“以西律中”“中医西化”等中医药发展深层次问题。应将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大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设立湖南省中医药发展基金,建立多元化的中医药产业开发投融资体系,助推中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应制定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激励政策,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协调发展机制。应完善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健全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以我省现有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为抓手,努力打造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推广“湘中医”医疗联盟模式,支持省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推动分级诊疗和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

三是聚焦教育改革,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为补充的中医药人才教育体系。推进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将中医经典、经方、经验传承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鼓励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大力培养中药种植、中药炮制、保健养生、老年护理、药膳食疗等专业技能人才。完善学术传承制度,推进活态传承,加强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

四是布局“一带一路”,健全开放合作机制。推进高层次中医药国际合作,推动中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加强校企合作,打通各种技术和政策壁垒,推动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多种形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举办中医药文化巡展和巡回科普宣传,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互利共赢,不断提升湖南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分别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校(院)长〕

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何清湖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通过传承创新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是新时代增强我国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重要路径。

“十三五”以来,我省中医药事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中医药健康服务环境逐步优化,同时也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美好生活需要和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当前,我省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中医医疗服务量增长缓慢、卫生消费弹性系数偏低、中医药服务体系结构失衡等方面。紧扣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健全我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服务需求,是促进健康湖南融入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必由之路。

——固本培元,构建完善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统计显示,我国3万多家医院,中医院占比不到17%,湖南中医机构占全国总量的4.16%,中医类诊疗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61%。这充分说明,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湖南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活力和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释放。

鉴于此,应进一步深化中医药政策基础研究,加快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为中医药治理能力和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引入社会资本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充分整合名老中医开办的中医药诊所以及药品经营企业开办的坐堂医诊所,鼓励、扶持民族医院和诊所发展;进一步开发中医药防病、治病、保健、康复技术体系,促进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医疗机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对症下药,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

受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薄弱、中医药执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缺乏、中药需求和使用缺乏安全保障等多重因素影响,我省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统计显示,2015-2017年我省中医药消费弹性系数不足1.0,远低于全省卫生消费弹性指数,中医药卫生发展明显滞后。对此,应追根溯源、找准“病因”、分类施策。

首先,要加强中医药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名医工程”,加强顶尖级中医药人才培养选拔和中医药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推进“名校工程”,深化湖南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开展面向全员的继续教育,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各层次人才的专业素质,探索培养适应中医药新业态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要全面保障和落实“名方、名科、名院”工程。加强湖湘中医药名方绝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传承保护、开放利用工作;加强湖南中医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等级评价制度等方面建设;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扶持骨伤、肿瘤、妇科、儿科、心脑血管病、肝病等我省优势重点专科专病的发展,打造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医临床服务品牌;加大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坚持创新驱动,以名医、名科带动名院建设,充分凸显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特色与优势。

——整体谋划,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多元发展。

当前,应紧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趋势,通过整体谋划、多措并举,进一步挖掘、传承好湖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努力推动湖南中医药业态升级、开放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湖南的需求和期待。要将湖南的中药材资源、中医药文化资源、中医药优质企业资源、中医药拳头产品资源等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其成为湖南经济新的增长极。

要着力发挥湖南中医养生服务企业和机构优势,鼓励企业开发中医养生保健器械产品和以中医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药膳产品以及情志调摄馆、经络按摩馆、太极运动馆等养生服务机构;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着力打破产业边界,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养老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养联体”;着力挖掘和整合我省以南岳衡山、涟源龙山、马王堆汉墓、炎帝神农氏等为典型代表的中医药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休闲、文创等产业有机融合。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以科技创新驱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

张水

中药是民族瑰宝,中药质量是中药产业发展的根本。《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实现路径。

湖南是中药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提出打造中药千亿产业链。2018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中药规模工业企业159家,8个产品入选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排行榜。与此同时,我省中药产业存在道地药材品牌不强、中药质量优势不足、产品研发创新乏力、产业链发展进程缓慢等突出问题,亟待通过强化科技创新融合技术链与产业链,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当前,我省应以实施《意见》为重要契机,推进中药产业种质资源优质化、种植模式生态化、生产技术现代化、质量标准体系化、产品研发多元化,推动中药质量提升与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湖南中药产业跻身全国前列,打造地方经济新的增长极。

——做深科学调研,完善中药产业战略布局。

在2011年起开展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湖南实现了全省122个行政区域全覆盖,通过科学调查掌握了4122种中药资源的精准数据。当前,应在此基础上,深刻分析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及难点,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与动态,依托省级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品种布局、区域布局与产业布局。

具体而言,品种布局要围绕“湘九味”道地与特色药材品牌建设,发挥我省“药食两用”道地中药材的品种优势;区域布局要编制好发展规划,建设好道地与优势品种基地,引导资源要素向道地与优势药材产区汇集,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产业布局要通过多学科、多领域、多方向融合发展,突显中药大品种引领作用,促进形成生产、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市场开发的研-学-产循环模式,带动中药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要通过构建中药全产业链体系、科研创新培育体系、市场流通与信息服务体系和中药质量保障体系等,形成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新布局、新战略。

——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中药质量快速提升。

一是加强生产过程控制,提升中药质量。构建种质资源多维综合评价系统,培育优良中药材种子种苗,做强邵东县中药材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评定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实现种质资源优质化;结合我省林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技术研究,解决农残、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实现种植模式生态化;研制采收、产地初加工机械设备,提升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水平。动态监测中药饮片炮制和中成药生产过程量值传递,优化工艺参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形成以工程化、自动化、智能化为特色的生产加工体系,实现中药生产技术现代化。

二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标准化生产。研究中药材传统质量观,探寻外在性状与内在质量相关性,建立以“湘九味”为代表的道地与特色药材生产技术标准和规格等级标准体系,培育“湘九味”品牌,发挥道地药材示范作用。以修订《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为契机,深入开展中药饮片标准体系研究。落实生产企业质量责任,持续改进中药质量标准,推动建设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团体标准协调配套的标准群,建立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标准化体系,通过标准建设带动中药质量提升。

三是加强产品创新研发,推动多元化发展。通过政策与资金引导,激发企业研发创新产品的能动性。我省应在超微饮片技术及相关产业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配方颗粒、新型饮片研制和产业化。加大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中药新药研制工作。挖掘古汉养生精、汉森四磨汤、喉咽清口服液等大品种潜在药用价值,实现大品种二次创新开发。注重大健康保健食品、日化产品、中兽药等产品开发,构建以产值10亿元以上中成药大品种为核心的药品、保健食品、日化产品、中兽药产品等多元化的产品体系。

——健全培养机制,改善中药产业人才结构。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培育中药创新人才应注重在强化中医药思维培养的基础上改善人才结构。

一是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中药创新领军人才,支持组建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二是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与评价要突破现有机制,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激励人才积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三是要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下厂,服务中药生产一线,推动基层特色技术创新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积极推动湖南中医药走向世界

王炜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是促进中华文化广泛传播和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因势而谋,湖南中医药走向世界主动有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优势发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并将中医药纳入中国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同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近百个中医药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立了17个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进入全新时代。

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着力凸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药物研发、医疗服务等方面第一方阵担当,充分发挥中医药大省资源优势,以跻身中部崛起战略为契机,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湖南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形成了宝贵的“三个拓展战略”经验:一是实施拓展国际教育战略,让中医药“走得出”。以教育输出为重点,与韩国共建全球首家研究型中医孔子学院,拥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稳定生源,中医药留学生规模居湖南省高校前列;二是实施拓展国际合作战略,让中医药“走得稳”。以平台搭建为龙头,在俄罗斯、阿联酋迪拜建立中医医疗中心,与香港东华三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合作共建多所中医医疗中心及研究中心,与巴基斯坦共建“中巴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研发了我国首个进入巴基斯坦的中成药——银黄清肺胶囊;三是实施拓展文化交流战略,让中医药“走得远”。以文化输出为抓手,打造教育部对港“万人计划”项目、“湖湘中医文化之旅”等国际知名品牌,传统功法演出被国家汉办列入全球孔子学院巡演活动,并应邀赴北欧、非洲的6个国家开展了巡演。

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差异、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缺失等共性问题,以及地域优势不大、机制优势不够、人才优势不强、品牌优势不显、产业优势不足等短板,湖南中医药国际化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乘势而上,湖南中医药走向世界大有可为

当前,湖南应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根本遵循,积极推动湖南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机制创新。应结合湖南实际,聚焦中医药国际化合作中的政策沟通、资源互通、贸易畅通、科技联通、民心相通诉求,进一步健全、创新政府间交流合作机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合作机制、中医药服务贸易合作机制、中医药资源共享合作机制、中医药文化与人文交流合作机制,消除合作壁垒,助力中医药国际合作的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传播。“文化先行”是合作王道。应充分发挥湖湘中医药文化优势,提炼文化元素,做精文化品牌。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的健康、教育诉求,加强湖湘中医药文化传播,提升国际认可度,凸显中医药文化的规范导向作用和同化功能,提升教育输出质量效果。

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应确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集聚教育资源,发挥好专业院校优势。改革创新湖南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吸引优质生源进入,大力培养既具备扎实中医理论基础、专业实践技能,又拥有外语沟通、教学、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中医药国际人才。

四是强化品牌打造,实现重点突破。应聚焦医疗、科研、教育、文化输出,着力推进高层次海内外项目基地搭建;通过以医带药等方式方法,在已有跨国共建医疗中心基础上,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国际化合作品牌,实现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为中医药走出国门提供宝贵经验及有力依据。

五是强化产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走得好不好,很大程度要看国内市场上中医药的产业做得强不强,品牌、形象树得牢不牢。湖南应立足已有安邦制药、新汇制药、千金药业等企业,推进强强联合和改造提升,加快新药研发,打造百亿企业。应强化中药材种植、中药工业、中医药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文化旅游等中医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对接发展,推动中医药产业早日成为千亿产业、成为支撑湖南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芙蓉学者”特聘教授)

责编:肖秀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