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7-01 15:07:17
贫瘠土壤中生长的诗意叙事——评南非电影《永不遗忘的美丽》
文|朱敏
作为2025中非电影周的展映影片之一,《永不遗忘的美丽》(Yesterday)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该片是首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南非电影,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用非洲土语祖鲁语拍摄的电影。它摒弃了好莱坞式的戏剧化渲染,以近乎白描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位艾滋病母亲的生存史诗。
作为一部小而美的影片,该片却表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将南非祖鲁兰的荒原与人性,交织成一幅充满生命韧性的画卷。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炫技的镜头,影片以极简的叙事结构,串联起非洲大地的生存困境与人文精神,让观众在静默中触摸到生命的重量。这是属于非洲的诗意叙事美学,也是人性最本真的回响。
疾病背后的双重反抗
在南非祖鲁兰的荒野上,女主角“Yesterday(昨天)”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则寓言。村民嘲笑她“怎么会有人叫‘昨天’”,她平静地说:“父亲说,昨天总比今天好。”这句看似无奈的叹息,却在后续叙事中生长出惊人的力量。或许,正是因为心里珍藏着平静简单、纯粹美好的旧时光,才能忘掉当前的生活压力,也少去担忧未来吧。
丈夫在约翰内斯堡的矿井感染艾滋病并传染给她;村庄的医疗站每周只问诊一次,但排队人数太多,她连跑两周都落空,直到新来的女教师帮她付钱坐计程车才排上队;饮用水也要步行很远才能获取……这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笼罩着艾滋病危机的阴影。
与同类题材惯用的悲情渲染不同,影片始终保持着克制内敛的基调,却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静水下汹涌的暗流。“Yesterday”拒绝巫医“释放愤怒”的建议,反复强调“我没有生气”,这是全片的精神核心。
面对资源的匮乏、病魔的打击、崩溃的丈夫、年幼的女儿、村民的歧视与排斥,“Yesterday”以“静默力量”对抗生存困境,也对抗悲情叙事:她独自在贫瘠土地上耕作,用双手为丈夫搭建临终庇护所,用微笑化解女儿的恐惧,用生命倒计时丈量母爱的深度。
这种对抗不同于西方语境中的激烈抗争,更像祖鲁土地上倔强生长的骆驼刺,在干旱中诠释存在的尊严。
女主角眼神清冽,容颜温柔,散发着一种慈悲的气质。无论走路还是劳作,“Yesterday”总在认真回复女儿“Beauty”各种天真无邪的提问,脸上永远带着恬静的笑意。浸润在母爱温暖中长大的小女孩,哪怕今后将要面临风吹雨打,也能拥有坚韧的铠甲。
文化身份的诗学重构
荒凉的大地、祖鲁语的吟唱、破烂的房屋、赤脚的孩童、头顶水桶的妇女、找不到学校的老师、旷野中的跋涉、求医时的冗长队伍、巫医与西方医学的碰撞、妇女们打水时的八卦……这些细节既是对物资匮乏的真实记录,也是对非洲文化独特性的隐喻,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活化的文化符号系统。
影片通过三重命名完成了文化主体的建构:“Yesterday”既是女主角的姓名,也有着传统价值观中对过往的依恋;女儿“Beauty”指向未来的美好与希望;中文译名《永不遗忘的美丽》里满是母亲对孩子的不舍,也暗含对非洲文明的致敬。
全片的核心矛盾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丈夫不愿接受病情、向爱人挥舞拳头、精神迅速崩溃、肉体飞速溃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Yesterday”始终如一的坚强。女医生夸她恢复得不错,她坚定地说,女儿入学前,自己不会死。
这个微小的目标,串联起所有生存意义。当她穿着传统服饰参加女儿的入学仪式,濒死的身躯与肃穆的黑衣形成强烈视觉冲击。结尾她一个人沿着漫漫长路,在旷野中越走越远,越来越小。镜头缓缓转向全景,没有煽情的音乐,没有痛哭的告别,只有祖鲁兰辽阔的大地和悠闲吃草的牛群。这样的景象让整部电影升华为一首存在主义的诗:草原上的草枯了又绿,不是因为风,而是因为根还活着。
超越苦难的永恒追问
2005年该片获得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创造了非洲电影的新里程碑。评审团的选择彰显了奥斯卡对“边缘叙事”的重要认可:当主流银幕充斥着技术奇观时,这部成本低廉的南非电影凭借人文厚度,让世界听见了祖鲁语的呢喃。尽管最终未能获奖,但提名本身已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霸权,为非洲电影开辟国际赛道提供了范本。
作为首部祖鲁语奥斯卡提名影片,《永不遗忘的美丽》的创作本身便是文化自觉的实践。片中的民族乐器与祖鲁语吟唱,如泣如诉,呜呜咽咽,带着土地般的震颤,让观众“观看”也“聆听”非洲。
在视觉符号运用上,导演刻意回避了西方电影中常见的“苦难奇观”。当“Yesterday”在荒野中搭建的“铁皮病房”沐浴在金色夕阳中时,倾斜的构图与斑驳的光影竟呈现出装置艺术般的美感。这种将苦难转化为审美体验的勇气,呈现出一种“在裂缝中看见星光”的生命智慧。
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在首映二十年后愈发清晰。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数据,南非至今仍是全球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永不遗忘的美丽》中面临的医疗资源短缺、性别暴力、社会歧视等问题,至今仍在非洲大地蔓延。
但影片没有沦为悲情控诉的传声筒,而是将个体命运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存寓言。改变始于赋予沉默者声音,当“Yesterday”拼命将女儿送进学堂,她的行动便是声音,宣告着被边缘化的群体终将重新夺回定义自我的权力。
在全球化叙事日益同质化的今天,这部南非电影犹如一株倔强的猴面包树,以扎根大地的力量,持续向世界输送着超越地域与时代的人文养分。伟大的电影不是技术的狂欢,而是让观众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人”。这是电影的力量,更是人性的胜利。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