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雨湖区如何试水养老新方法

    2021-03-29 11:14:41

“雨湖康养‘新’在哪儿?”系列报道②

新型养老打造“花样”晚年

——看雨湖区如何试水养老新方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冯叶

新时代,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老年人口增加很快,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要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不断汲取新理念,解锁新技能,努力为老年人提供符合消费需求的养老服务。

近年来,湘潭市雨湖区多方试水,逐步推出了“花样”养老的“组合拳”。在这里,老人可以找到最适合的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也能找出最合适的发展模式,雨湖区的养老事业,正走向“全面开花”阶段。

医养结合:“小医院”也管“大健康”

清晨到护士站询问今日治疗项目、上午到医生室进行复查、中午吃营养午餐、下午到康复室进行训练、晚上睡在双人间的病房里……这是唐奶奶最近的生活日常。自从做过肠道微创手术后,唐奶奶便一直在这里进行后续康复治疗,而她所处的地方并非医院,而是家门口的唐兴寺社区银海俩宝贝康养中心。

这里原是窑湾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合并、街道居委会搬迁后,这栋四层小楼便空了出来。处在湘江河畔、环境优美,居民区聚集、生活便利,离市中医院仅几百米远,医疗优势明显。好地段向来是商家必争之地,可雨湖区将这块“宝地”拿出来,于2019年进行全面改造,添置基础设施、康养设备,引进高端医疗仪器,打造出全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医养融合和智能化水平最先进的示范性样板,俨然成为一家社区里的“小医院”。

目前,这个“小医院”里有全科主治医生1名、护士2名、康复师2名,将运动康复、心理康复、药物指导等融入照护计划,具备处理基础性疾病等的资质,还与市中医院、市一医院、市二医院签订了协议,建立起了大医院急救绿色通道。

去年9月,李奶奶意外摔倒,就是通过这一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在中医院做了髋关节修复手术,术后几天即住到这里休养。几个月过去,李奶奶从“全护理对象”变成“全自理对象”,过几天就要痊愈回家和子女同住了。

和李奶奶一样,在这里治病、养病的还有30余名老人。相比大医院,这里的“居家氛围”更温馨,晚年生活也更丰富。

墙上每周更新的“课程表”可见活动之丰富:复康医疗体操、书法课、创意涂鸦、手工课、古诗词欣赏等轮番上演,“挪威康复红绳”和“音乐照顾”更是让老人们走在了养老潮流的前沿,新式康复模式让他们的身体更健康了,生活品质也大福提升。

试水成功后,这种医疗和养老无缝对接的新模式,已向全区乃至全市推广,其“医养结合”的服务也辐射至全区各个社区的日照中心,“雨湖康养”名副其实。

机构嵌入:“小麻雀”飞向“大天地”

上述“医养结合”模式的运营机构为湘潭本地企业——银海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海公司”),是雨湖区引进的养老服务型企业之一。

“一区一中心、一点一特色”是银海公司在养老产业布局的根本原则。公司党支部书记周艳纯介绍,他们在雨湖区共打造了6个养老服务点,每个点各有特色,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一个“小”字。

窑湾街道龙子巷社区立公巷28号,是一家“长者照护之家”。这里原是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楼,3层楼加起来只有400多平方米,可说是养老机构里的“小麻雀”了,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家庭的“豪宅”,一楼是会客厅、厨房,二楼是卧房,三楼是书法室、手工制作坊等娱乐学习场所,上下楼有电梯,吃饭有专门的营养师配制。更让这里像个“家”的是,不止老人们住在这里,孩子们也喜欢往这里跑。

由于毗邻金庭小学,银海公司将院子里的闲置房子整理出来,建成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孩子们放学后,可以在里面阅读绘本、打乒乓球、为学校的文艺汇演排练军鼓,练好了便请长者照护之家的老人们来看,院子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在这里住了一年多的田玉莲老人,见我们来采访,一个劲儿拉着我们的手说,“在这里住,跟家里没什么差别,孩子们跟我可亲热啦!”

而700米开外的罗祖殿社区,嵌入的长者照护之家风格则完全不同。这里着力打造“中风康复”品牌,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结合中医、针灸等传统手法,专为中风后的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雨湖区是湘潭的老城区,共有53个社区,不同的社区有着不同的风物人情。在这里养老,用不了“万精油”的办法。为此,雨湖区充分发挥社区小型养老机构规模小、功能多的优势,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打造各具特色的嵌入式养老机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长住、日间托管和上门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就能享受到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去年9月26日,雨湖区建设嵌入式社区养老机构的成功经验,在2020年全国社区居家养老经验及趋势研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这只“小麻雀”已张开翅膀,飞向全国。

邻里互助:“身边人”更懂“身边人”

“有了‘老伙伴’,再也不孤独了。”雨湖区广场街道建设社区的聂奶奶说这话时,笑意盈盈。而在几年前,她曾因儿子意外去世而不愿与人接触。

聂奶奶今年77岁,独居、无子女、听力不好、患有肠癌,在生活上有诸多不便,过去,痛失爱子让她彻底封闭自己。这两年,“老伙伴”志愿者们常常上门,有年纪小几岁的老姐妹陪自己买菜、逛街,她逐步打开心扉,如今也成为了“老伙伴”志愿团队的一员。

建设社区的居民以江麓职工及其家属为主,有60岁以上老人1800人,是一个居住群体集中、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其中,社区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共有57人。而社区内50岁至70岁的老年群体比较庞大,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老人余热、做好为老工作呢?雨湖区有妙招。

去年初,雨湖区引入专业社工机构——东西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建设社区试水全新的养老模式——“低龄老人帮老龄老人”邻里互助模式,建起一支“老伙伴”志愿者服务队伍,志愿者成员多为50岁-70岁的老人,帮助高龄、空巢、失独老人解决生活难题、排遣晚年孤独,让老人更有安全感,内心更踏实。“他们都是经历过人生风浪的老年人,相处起来更容易产生共鸣,许多不愿意说给年轻志愿者听的话,却可以和‘老伙伴’分享。”该社工机构负责人陶举说,目前,他们还在探索老人志愿者服务“积分制”,将服务存进“时间银行”,等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即邀请爱心企业参加,志愿者老人可凭借积分去企业兑换商品,或养老、家政服务。

而在农村,针对农村养老服务相对薄弱的情况,雨湖区则注重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等多元组织力量参与,建立邻里互助点,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

去年11月,鹤岭镇长安村有了邻里互助点,互助点里有社长、文体娱乐组组长、探望慰问组组长、红白理事会组长、生活照料组组长等,其功能性一目了然。

长安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3,65岁以上的老人有八九百名。这个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的地方,不仅成了老人们跳广场舞、打扑克牌、听健康讲座的地方,也是他们发挥余热的办公场所。

清明将至,社长刘运华比往常更忙了。现在倡导移风易俗、简办丧事,相比城市,这项工作在农村推广起来更为艰难。刘运华已至花甲之年,很多事情他去说,村民们还愿意听。

什么才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雨湖区已经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句句真实的话语,作出了自己的注解。

责编:戴贤慧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