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脱贫”——记湘潭县射埠镇科协主席邓述东

    2021-01-14 08:56:0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畅

通讯员 胡雨清

48岁的湘潭县射埠镇科协主席邓述东,是土生土长的射埠镇方上桥村人,与农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小时候,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8亩水田。“双抢”时节,只有扮桶高的邓述东跟着父母一起插田扮禾。“上初中时,我一个人一天插得1亩多禾,是村里有名的农活小能手。”他说。

长大后,他深耕“一亩田”,立志帮助更多乡亲走出苦日子。他自主创建的“一亩田脱贫”模式获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奖、入选国务院扶贫办产业扶贫典型案例,袁隆平院士多次题词对他表示赞赏。

1月11日,记者见到邓述东时,他正在为“一亩田脱贫”千人培训工作做准备。

深耕“一亩田”

“‘一亩田脱贫’,有搞头!”20多天前,“一亩田脱贫”首场培训会在射埠镇举行,坐在会场中间的湘潭县易俗河镇友谊村建档立卡贫困村民楚松林难掩激动,直接翻过桌子走上台,拿起话筒当起了“推介员”。

“刚开始我以为是‘花架子’,种了一辈子田,哪晓得还可以这样搞?”楚松林说,“加入‘一亩田脱贫’后,我去年赚了近3万元,现在我们村30多户人抢着要加入进来。”

什么是“一亩田脱贫”?“一亩田”真能“脱贫”吗?事情得从2017年说起。

当时,邓述东琢磨着能不能开发一种投入少、效益高、易操作的种植模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邓述东一头扎进试验田,经过日复一日采集样本、测试分析、记录数据、整理资料、反复实验,创新探索出“一亩田脱贫”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服务、包回收、包利润的‘五包’机制,带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植优质特色水稻,秋收后利用稻草做覆盖物,露天培育赤松茸。”邓述东解释,“每户贫困户只要经营1亩‘水稻+赤松茸’,年纯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可使1户2至3人脱贫。”

“一亩田脱贫”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搭上了科技脱贫“快车”,但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怎么办?

邓述东又提出“以五带一集资助弱”扶贫模式,即从销售水稻、赤松茸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扶持资金,5户可帮扶1户无劳动能力者脱贫。

为此,邓述东算了一笔账:按照稻米每600公斤提120元、赤松茸每2500公斤提1000元计算,每亩可提1120元。如每户种1亩,则5户共可提取5600元,可使一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

目前,“一亩田脱贫”已初步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该模式在湘潭市23个乡镇50多个村推广,直接帮助1547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带动30多户贫困户成为种植大户。

“痛并快乐着”

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28年,邓述东科研成果丰硕:培育的富硒五彩稻获国家金奖,研究的稻米降镉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提出秸秆种菇变废为宝解决稻草焚烧问题,他先后获评中国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普中国最美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等。

为了探索和推广“一亩田脱贫”,邓述东闹了不少“笑话”。

“聚餐时难得约到他,经常扒几口饭就走。我们调侃他没有朋友,心里只有那块试验田。”邓述东的同学卢虎说。

“找爸爸的车很容易,哪辆车上黄泥巴最多,开起来‘哐当哐当’,肯定就是他的。”邓述东的女儿邓钰静说。

“不仅车子像个‘咸鸭蛋’,有几次在田里手把手教我们培育菌丝时,他脚一滑,也把自己摔成了‘咸鸭蛋’。”楚松林说。

“他的工资80%用在农田试验上,每天带着我们从清晨干到深夜。跟着他学技术,我都快忘记自己老婆长啥样了。”邓述东的一位同事打趣道。

“可不是,忙得一天到晚不着家。大伏天的,因为脚痛,他打着赤膊,开着火炉烤脚,肩上还搭条毛巾擦汗,看了真是又急又笑。”邓述东的妻子欧阳素群说。

2018年12月,邓述东在田里指导贫困户种菇时,不慎扭伤右脚,因未遵医嘱住院,带伤四处奔走打通销售渠道,导致右脚肌肉萎缩,并引发多处关节病变,至今没有恢复正常。

“我就是个农民‘土专家’,脚虽痛,只要看到乡亲们脱了贫致了富,我心里就快乐。”邓述东说。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1月14日(05版)

责编:戴贤慧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