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儿 援疆去

    2020-04-02 16:03:46

近了,近了,离援疆工作队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一遍遍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贪婪地呼吸着这里的每一缕清新的空气,深情地审视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娘娘井、枫树坪、大岭背、清谷塘、百亩洞,这里蕴藏着我多少欢乐与忧伤啊!在这里,我学会了犁田耙田,斗水筑坝,怎样抓紧时间搞“双抢”;在这里,我体会到了农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艰辛与喜悦;在这里,我送走了年迈的父母和一位位家族里的长辈亲人;在这里,我体会到了湘南起义的波澜壮阔与熊熊烈火。以致于在外漂泊一番后,我执意回到老家,把家里的房子进行了一番翻新改造。每个周末,我都争取回到这里居住。我知道,我是想跟乡亲们住在一起,我离不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哭于斯的土地。经过长期收集整理,我在这里写出了我的第一本专著《湘南游击队长李林的故事》和第一本电影文学剧本《游击队长李林》。家乡人民对我的教育,这片土地给我的丰厚馈赠,让我永世难忘。

近了,近了,这个让我既渴盼又害怕的日子终于走近了。我一次次地擦拭自己的办公桌,一篇篇地翻阅自己的新闻报道作品集。在郴州日报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20年来,这份职业、这个平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给了我太多教诲与人生智慧。忘不了自己刚刚从事新闻记者工作时,那份幼稚,那份青涩;忘不了我在吴总、龙总带领下,获得一个又一个新闻奖项时,那份惊喜,那份沉甸甸的获得感;忘不了我推出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典型人物报道,获得各种国家级荣誉时,那种成就感与职业自豪感;忘不了当自己的报道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变为全社会的共识,推动一个又一个热点问题得到解决时,那份欣喜与宽慰;当然,也忘不了自己的作品中,出现错别字和各种“硬伤”时,那份尴尬与不敢出门、羞于见人的自责。新闻永远在路上,新闻工作者永远在路上。我想,这一辈子无论我走到哪里,“脚板底下出新闻”,“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两句新闻“行话”会成为我终生的座右铭。

近了,近了,当我即将满足自己的心愿,踏上天山南北的土地时,我最担忧的是女儿。她才十二岁呀!离别之际,我尽量满足女儿的“微心愿”。要吃零食,买买买;想穿唐服,买买买;想玩智能飞机,买买买。尽管我为女儿买了一大堆东西,但我还是深深地自责。女儿还小,人生之路刚刚起步,她需要太多的关爱与引导,她需要无尽的陪伴与温暖。在我们这个小家庭,我从小就把女儿当成朋友,鼓励她自强不息,自尊自重。听到我即将援疆的消息,女儿藏在被窝里哭了一晚上,她知道,此去千万里,唯余长相思。从那天开始,她自己坚持每天在冰箱里冻一杯冰水并慢慢喝掉。她告诉我,她从电脑上看到,为远行人饮冰,可以为他带来幸福、带来平安,带来吉祥。面对女儿的“深情厚谊”,我潸然泪下。哲学家说过,“不经过严肃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生活。”虽然援疆会给我与女儿之间带来三年的分离,但我想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机会呢?通过援疆,女儿可以提前感知家国情怀,责任担当;通过空间上的分离,可以让女儿更深刻地体会到自立自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言传身教呢?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我相信我的女儿会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懂事。

天山南北,大漠深处,一直让我梦牵魂系。我在核工业卫校读中专时,第一堂课就是核工业精神核工业人。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戈壁滩里,有一种植物叫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2015年,我在毛泽东文学院第14期作家班就读时,与新疆班一起开课。他们笔下的新疆,他们展现出来的新疆各族人民才艺,他们介绍的多姿多彩的新疆文化,他们讲述的新疆建设成果,让我如痴如醉。

好男儿,援疆去!当梦想的种子变为现实,当个人的命运融入祖国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我是多么幸福。这应该是一种壮美!

请允许我再一次感恩祖国、感恩组织、感恩时代,我将不负春光不负韶华,把自己的一切默默地献给新疆,献给我的第二故乡。(通讯员 陈晨)"

责编:侯淞耀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