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黄志丽:脚下永远沾着泥土的法官

    2020-01-12 09:13:05

“做一个脚下永远沾着泥土的法官”,是黄志丽一直以来的职业追求。身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巷口人民法庭庭长,黄志丽扎根基层审判一线17年,用一件件公正的判决、一次次成功的调解,一次次温暖的走访,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巷口人民法庭庭长黄志丽

黄志丽1972年出生。从小痴迷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黄志丽心中有一个“侠女梦”。1995年,黄志丽如愿考入漳州市芗城人民法院。

黄志丽说:“上世纪80年代,民事诉讼多是争田分地的案件,为了厘清分毫的差别,法官通常要挽起裤腿,一脚土一脚泥地走到田间地头。这种工作状态和我之前对法官威风神气的想象完全不一样。”从那时起,“做一个脚下永远沾着泥土的法官”,成了黄志丽的职业追求。

黄志丽大学的专业并不是法律,工作以后她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法律专业的学习。然而,随着审理案件数量的增加,黄志丽愈发意识到法官应该是个“杂家”,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断案中游刃有余、客观公正。

黄志丽的抽屉里有厚厚的一摞证书和文件。为了准确把握每一个当事人的心理,她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司法;为了解决农村土地和财产纠纷,她把自1983年漳州市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各种文件翻了一遍又一遍……

黄志丽(右二)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传法律知识。

法官兼具召唤社会道德回归的职能

“怎么样让老百姓信仰法治?我觉得就是让老百姓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只有当他们从法官的一言一行、审判调解等司法行为里面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他们才会去信仰法制。”黄志丽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记得我刚刚当助审员的时候,受理过一个城中村的一起乡邻纠纷。原被告是堂叔伯兄弟,他们就因为一个猪圈的问题,弟弟占了哥哥0.6平方米的土地而告到了法院。那个案件因为证据很齐全,开庭的时候,双方当事人对事实都没有争议,所以我就判了弟弟要返还这0.6平方米的土地。”

然而,让黄志丽没有料到的是,原本一个简单的民事纠纷案件,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3个月后,黄志丽因接手另外一个案件到了那个村,顺便到他们家走访。堂叔伯兄弟都不在,隔壁出来了一个老伯,他了解到黄志丽是那个案件的主审法官后,叹了口气说:“那次兄弟俩从法院回来以后,就不再来往了。”小小的一个猪圈、仅仅0.6平方米的土地,却毁掉了兄弟俩的亲情,这给刚刚当上助理审判员的黄志丽很大的触动。

“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多花点心思去了解一下双方当事人的关系,如果我去了解这个纠纷发生的背景,为什么会有这个矛盾,为什么会侵占,然后请来村里的长者,请来他们的亲戚朋友,来帮忙做一些协调工作,可能他们兄弟的亲情还会维系下去,而不是像我这样,一份判决书出去了,也断了他们的亲情。”黄志丽认为,从法理上讲,当初那份判决书并没有错;但从情理上讲,却伤害了当事人。

“这个案件让我不断反省,后来,我一直坚持认为法官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不仅是在审理案件,还兼具召唤社会道德回归的职能。”黄志丽说。

把春天般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黄志丽(左二)和同事到社区走访。

黄志丽到村庄、社区走访时,很多人都会用闽南语跟她打招呼,还有老人上前拉起家常。在芗城区不少老年人眼中,经常巡回办案、嘘寒问暖的黄志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黄志丽也成了他们口中的“法官闺女”。

前些年,常见到一位80多岁的老妇人,拄着拐杖慢慢走向芗城区人民法院。老人说:“志丽,我就是想来看看你,看到你,我就心安了。”黄志丽下班后会送腿脚不便的老人回家。老人自责:“我又给她添麻烦了。”

老人所在村的干部感慨地说,“要是不说,别人还真当她们是亲母女呢。”黄志丽和老人的缘分还得从头说起。

2007年,老人因为交通事故导致左腿粉碎性骨折,起诉到法院。接到卷宗,黄志丽第一个念头,就是先去看望老人。当黄志丽急匆匆地赶到时,发现卧病在床的老人无人照顾。老人仅有一个儿子远在北京,怕儿子担心,没有告诉他。黄志丽立刻放下包,帮老人做饭、打扫屋子。老人生活原本就不富裕,为了治病更加拮据。黄志丽找到了村干部,协调后为老人请了一个家政服务员,她还自掏腰包垫付了一个月的费用。黄志丽找到肇事者,调解赔偿事宜,协调赔偿款……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赔偿款交到了老人手里。

结案了,黄志丽还经常去看望老人。只要听到有人提起黄志丽,老人就眉开眼笑地说:“她是我的孝顺闺女。”

把黄志丽当亲人的,还有小惠母子。

2010年,失业妇女小惠因经济困难担心养不起15岁的孩子,思虑再三决定到法院起诉,要求变更抚养权。

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得知了这个情况,感到妈妈想抛弃自己,失望之下想不通服了安眠药,所幸发现及时被抢救了过来。黄志丽听到小惠电话里的哭泣,马上买了水果、零食、书籍赶往医院看望。

为了解开孩子的心结,黄志丽抽出时间耐心地陪着他聊学校生活、朋友趣闻等话题。聊天中她得知这个孩子长期跟随母亲生活,父亲再婚后并未尽到义务,他希望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变更抚养权,让他感到悲愤、生无可恋。

“妈妈只是想让你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你相信阿姨,你的愿望阿姨会帮你实现的。”黄志丽充满爱意地抚摸着孩子的头。

安抚好孩子后,黄志丽马上赶回法院,电话联系孩子的父亲,做调解工作,深入分析孩子与他生疏的原因,商量父亲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电话里,孩子的父亲一阵沉默后说:“黄法官,这段时间给孩子造成了伤害,我有错。你能不能帮我告诉孩子的母亲,抚养费我愿意增加。以后我一定多抽出时间陪孩子……”终于,案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时间已是当晚11点多。

第二天,黄志丽将好消息带给孩子,他高兴得从病床上跳了起来:“法官妈妈,你真好。长大了我也要学法律,做一个像你一样的法官。”这温馨的场景,令一旁的孩子妈妈和医院的护士感动不已。

她曾行程40公里,先后8次调解花甲老人的遗产之争;她曾照顾一个伤残的80岁独居老人3年,直至老人去世;她曾在中秋佳节的晚上,赶到法院接访一名聋哑群众,耐心地把要说的话一字一句写在纸上,还详细介绍起诉的流程;她曾多次向社区街道、民政部门和社会救助机构申请,为生活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帮助……让司法权威在人性的关怀中得以彰显,冰冷的法条在黄志丽的释法析理、亲和调解中变得有了温度。

为人民服务是黄志丽永远不变的初心。

希望法官工作室遍地开花

黄志丽办案经验丰富,在司法实践中坚持实地调查、多方走访,总结出了“调查研究贯穿始终、亲和调解贯穿始终、释法析理贯穿始终”的“三个贯穿始终”工作法。针对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受理量大的特点,黄志丽又创新多元调解机制,深入社区乡村熟悉民风民俗,用群众的语言聊法律,以法官的亲和消除当事人的隔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黄志丽办结的5000多个案件中,有40%在立案7天内调解结案,所有案件无一发回改判,无一信访投诉。

管辖区域大、案件多、任务重一直是困扰芗城区人民法院工作发展的“瓶颈”。为了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对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法院先行先试,于2012年6月,在南坑街道设立了福建省首个以法官个人名字命名的“黄志丽法官工作室”。黄志丽办公室的电话被公开在宣传栏。可她还是担心群众打电话没人接,把24小时开机的手机跟办公室电话绑定。芗城区人民法院扎根基层,走进群众,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服务群众。

“民事纠纷中的很多矛盾,当事人到法院以后难免会‘较真’,但如果到法官工作室,对立情绪相对弱化,往往能在诉前调解中将矛盾化解,法院的人财物力成本也降低不少。”黄志丽说。

黄志丽(左二)在法官工作室。

在黄志丽眼里,法官工作室不仅仅是百姓家门口的法庭,还是一个很好的党建平台,年轻法官的“训练营”。“在这里,老法官通过言传身教,把做群众工作的经验传授给年轻法官,教会年轻人如何放下身段、深入群众,让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党员是什么样子,走下法台之后法官是什么样子,打通党员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最美奋斗者”“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最美基层法官”“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面对荣誉,黄志丽说:“我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如果没有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没有人民法院的肥沃土壤,我就不可能成长。”

黄志丽说,一想到法官职业带来的荣誉感和幸福感,一想到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为祖国、为人民做一点工作,就觉得付出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17年来,黄志丽坚守着“做一个脚下永远沾着泥土的法官”的初心,公正判决、成功调解,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法律的温度。

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法院报、今日中国等

责编:周佳

来源:女性之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