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伟:匠心铸就“点金术”

    2019-09-23 10:29:56

这是中南大学一间很简陋的办公室。沿墙摆着一排办公桌,上面堆积着一叠叠的书籍和资料,中间摆了一张大长桌,算是会议桌了。只要不出差,赵中伟教授就在这里和同事以及他指导的研究生们一起工作。

其实赵中伟的办公室就在隔壁。“很多时间,赵老师都喜欢待在这里,有什么问题就能及时交流解决。”他的学生说。

赵中伟的实验室在负一楼,他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经常在地面以下开展研究和试验,因此他戏称自己为“地下工作者”。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出了最美的“科研之花”。赵中伟发明的系列钨冶金新技术在我国钨企业广泛应用,为我国钨冶金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作出了杰出贡献。

冶金界的“扫地僧”

走在中南大学的校园里,赵中伟不是很起眼,语速平缓,面容和蔼,亲切得像一个邻居大叔。

但说起赵中伟,在高手如云的中南大学冶金专业里,很多人都赞不绝口。

上世纪90年代,赵中伟师从当时国内有色冶金界的“鼻祖”赵天从老师攻读硕士研究生。一天在导师家里闲聊,一位师兄无意中说起,钨钼的分离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赵中伟暗暗下决心要攻克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要做就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他说。

我国是钨资源大国。然而随着我国黑钨矿逐渐被消耗殆尽,优质高品位钨资源越来越少,杂质又高。而且,在钨冶金过程中,解决相似元素钨钼的深度分离这个世界难题也迫在眉睫。他风趣地说:“钨钼,就是一对双胞胎,各种性能极像。我们就是要找出这双胞胎的差异。”

当时没电脑,更谈不上什么网络,为了搜集资料,不管寒暑,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每次回宿舍时,大门已经关上。“每天晚上回去,叫不开门,就翻围墙,久而久之都成习惯了。”

经过几年研究,课题组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内外冶金界的钨钼深度分离难题。钨钼深度分离技术获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项技术在我国钨冶金企业推广面达96%以上,成为我国当今钨冶炼过程必备的除杂技术。

赵中伟长期密切关注我国钨冶炼的发展,并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他从基础理论方面入手,通过冶金与地球化学学科间的交叉,创造性地引入了在过去钨矿分解过程中被认为是杂质的磷,发明了硫磷混酸协同常压清洁处理低品位共伴生钨矿新技术,实现了钨钼磷的综合利用、废水近零排放和浸出渣资源化利用。处理低品位复杂钨矿,不仅选冶综合回收率可提高约15个百分点,且生产成本降低三分之一。

20余年的辛苦耕耘,赵中伟教授获得多项国家科技大奖。

教育就是“授人以渔”

2014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的网站上,一篇《从学渣到学霸》的文章引起大伙注意。文章作者是北京科技大学的马铖佑,在中南大学学习交流后,被赵中伟老师的课深深吸引。

“我从没想到枯燥的冶金知识会被讲得如此妙趣横生。”回到北京科技大学后,马铖佑立志苦读,完成了从“学渣”到“学霸”的升华。

认识赵中伟的人,几乎都知道他讲授的《冶金原理》不一般。他深刻理解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道理,多年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使赵中伟在讲课时能够旁征博引。

孙丰龙,师从赵中伟攻读博士,今年已通过论文答辩。他告诉记者:“赵老师总能把《冶金原理》课讲得津津有味,让人一听就懂,听起来很是来劲儿。赵老师从来不会用特别高的姿态、特别高深的语言跟你交流,他讲课深入浅出,能把复杂的模型讲清楚。”

在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听过赵中伟教授讲课的学生,毕业很久都会记得他的课。他讲课很少采用多媒体,往往仅用一根小小的粉笔头就能够将一些很复杂的专业理论简洁而形象地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科研工作者就是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讲清楚。”赵中伟教授告诉记者,“教师就应该教人思路与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工作之余,赵中伟教授喜欢画钢笔画、书法和剪纸。在他的笔下,飞禽走兽各具姿态,寥寥几笔栩栩如生。他更有一门绝活,就是倒写毛笔字,曾经在长江学者的一个联谊会上大秀倒写书法。

“赵老师,是一个有趣的老师,也是一个很纯粹的科研工作者。”孙丰龙说,他对自己的期待就是成为像赵中伟那样的老师与科研工作者。

责编:尹舒艺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