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年初:“点亮一盏灯,带动一大片”

    2019-09-20 10:04:18

庹年初在基地观察农作物长势。(资料照片)通讯员 摄

陈大勇 张智明

每当庹年初经过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的时候,他都会下意识地抬头看看天空,他的女儿就在机场工作。

他常对女儿说:“你负责把每一位乘客安全送上航班,我就负责踏踏实实在地上做农活。咱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庹年初嘴里所说的“农活”,就是茶叶、果树与苎麻技术的推广和研究。

出生于1958年的庹年初,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尽管他的头衔很多:张家界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家界“龙虾茶”创制人、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张家界苎麻试验站站长,还曾经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那种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每一次看到田地,看到果园,心里就有种强烈的踏实感。”他说。

坚守初心四十余载

不忘农民本色

庹年初出身于农家,从小就看到父辈们在田里刨食的艰苦,“种多少看人是否勤快,收多少就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了。”因此,他立志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

上世纪70年代末,庹年初从中专学校毕业来到永定区大坪农技站,开始了40余年的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每天忙碌在田地果园之间,日晒雨淋,皮肤粗糙而黝黑,身形消瘦,农户们亲切地叫他“老庹”。

桑植县八大公山洗泡河村的王春林,每次见到“老庹”,便有拉不完的家常,从地里的庄稼到园里的果树、从春耕到秋收、从基地到市场。

2012年以前,王春林一家三口种些红薯、玉米,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刚刚能解决温饱问题,日子过得紧巴巴。

2012年春天,他来到张家界市农科所茶叶加工基地,跟着庹年初学习茶叶的栽种和加工技术。回家后开始试种茶叶。

庹年初经常上门提供技术指导。如今,王春林已拥有茶园100多亩,还开办了一个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承担一个村的茶叶加工,全家脱贫致富。

“其实,刚开始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时,老百姓还是有点不相信,甚至有抵触情绪。”庹年初说,“要想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是很难的,只能通过实践去改变他们,而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2013年,庹年初带领张家界武陵源区协合乡插旗峪的村民栽种50亩的良种茶母本园。春天茶树栽种下去以后,茶树苗与野草一起生长起来。但庹年初不准村民们锄草。看着茶园里疯长的野草,村民们按捺不住了,纷纷抗议:“你是真专家,还是假专家?你到底会不会种茶?好好的茶园被你搞成荒地了。”

面对村民的质疑,庹年初解释说:“新种下的茶树苗根系薄弱,如果锄草会破坏根系,影响生长。”但村民们还是将信将疑。

到了秋冬,杂草枯萎,稍加修整,一垄垄的茶树露了出来,翠绿欲滴。村民们这才跷起了大拇指:“还是你老庹有一套!”

2010年至2014年,庹年初在桑植县蹇家坡乡进行茶叶产业开发,开辟茶园2500余亩,手把手、传帮带传授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使该乡成为优质茶生产专业化乡镇。在武陵源区协合乡插旗峪居委会,庹年初带领村民建立良种茶园130亩、优质桃园80亩,使居委会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农业技术人员

就应该扎根大地”

张家界市永定区后坪办事处有一大片宽阔的苎麻地,这里是张家界市农科所的苎麻试验基地。清澈的澧水河从旁边流过,河的那边是繁忙的车水马龙,这边却是宁静恬淡的田园风光。

每周,庹年初要到这里“蹲点”4次左右,在密不透风、高过人头的苎麻“海洋”里观察记录。苎麻的杆和叶子都很粗糙,稍不小心便在裸露的皮肤上刮出道道伤痕,汗水流过又痒又疼。庹年初开玩笑说:“我们与农业打交道的,皮糙肉厚,习惯了。”

苎麻,又称“中国草”,中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90%以上。“别看苎麻长满粗糙的绒毛,但它全身都是宝,广泛用于饲料、纺织、化工工业等。”庹年初介绍,十多年来他以山地苎麻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为中心,研究新技术,探讨生产新模式,已推广示范新品种5个。

干了40余年的农技推广工作,庹年初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他主持编制农业技术规范2个,编写生产技术资料20万余字,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生产者1.5万余人次。

“干农业是件有幸福感、成就感的事情。”走在插旗峪茶园基地的小路上,望着不远处武陵源如诗如画的山峰,庹年初很有感触:“农业技术人员就应该扎根大地,点亮一盏灯,带动一大片。”

责编:尹舒艺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