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抢占智能经济制高点

    2019-04-02 06:52:17

导读

人工智能(AI)是基于数据、算法、算力的系统整合,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当前,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我国培育新增长点和新动能的战略方向。

湖南与人工智能渊源久长,应如何乘势而上、抢占智能经济制高点?《湖南日报》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人工智能给中国提供了“换道超车”机会

欧阳日辉

近年来,中国发展智能经济的步伐日益加快: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后,今年首次将“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从“互联网+”到“智能+”,我国正在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2016年,AlphaGo打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让人们认识了人工智能。经过60多年的积累,人工智能走出实验室,于最近短短几年间“变身”为智能家居、家庭教育机器人、写稿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医生等琳琅满目的产品,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未来5年,全球将处在数字经济与智能经济交替发展的阶段,专用人工智能开始渗入各行各业。未来的超级人工智能将在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人工智能将推动形成一个新的社会。

人工智能给中国提供了“换道超车”机会。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人工智能创造的“虚拟劳动力”能替代人工更高效完成现有工作,数字经济、工业经济在人工智能的反哺推动下将加速发展。我国拥有人工智能应用的广阔市场、因人口基数庞大而产生的海量数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互联网平台,加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布局、基础研发工作,完全有实力跻身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前列。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5年,我国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取得实质性效果,企业将实施人工智能优先策略,通用人工智能将得到极大发展,数字红利和人工智能红利会产生叠加效应。

湖南应构建特色化、差异化智能经济发展战略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我国各省份也都在努力提高数字经济竞争力、提前布局智能经济。根据“波特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政府与机遇等方面分析,湖南应该也有基础构建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智能经济发展战略。

从生产要素角度看,湖南具有较优秀的人力资本与教育科研基础,占据了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高地”。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湖南和河南位列智能人才第三密度梯队,其中中南大学智能人才投入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八。此外,湖南人工智能圈还聚集了一大批产学研结合的国家级或高校企业合作级研究机构。

从市场需求角度看,湖南拥有发展智能经济的广阔空间,将成为人工智能的应用“高地”。湖南的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材料已成为万亿产业,千亿工业产业达到11个,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机遇。湖南人口众多,文化旅游产业发达,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技术。

从相关和支持产业角度看,湖南智能运载与芯片产业独具特色,但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不足。依托国防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湖南在智能运载产业、超级计算机、特种传感器、高端通用芯片、自主可控操作系统等人工智能辅助产业中较早积累了独特优势,逐渐成为我国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的中坚力量。但目前湖南拥有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近400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整体规模约60亿元,总体规模偏小。

从政府政策和发展机遇角度看,湖南已积极布局“打造中南地区人工智能高地”,志在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长沙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政策陆续出台。在政府努力下,地平线、腾讯智慧产业总部、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碧桂园人工智能科技城、猎豹移动、百度Apollo等人工智能项目已落户湖南,360企业安全集团、浪潮区块链中南研发中心、智慧医疗云平台、光电智能特效产业园基地等项目将落户长沙。

打造“智能+”高地不容错过

湖南应如何打造“智能+”高地,到2021年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的规划目标?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保持理论研究优势,加强场景驱动能力。场景运用带来的数据信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的关键支撑,应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学研的交流合作;加大基础测试区的投资建设,为测试数据提供广阔场景来源;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汇聚更多高质量智库和技术团队,凝聚并转化更多理论成果。

第二,培育特色智能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算法和数据是企业的未来核心竞争力,应以智能运载、高端通用芯片、智能医疗等为突破点,提高相关产品的产业应用与转化能力。

第三,营造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的环境,促进投融资与市场化。应划清人工智能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要调动更多资源完成前期积累,营造有利的投融资氛围和招商引资条件,更加注重培养和发展高质量企业,做到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双轮驱动。

第四,摒弃“对抗式”和“孤岛式”发展,实现智能经济区域竞合协调发展。湖南毗邻湖北、重庆、广东等人工智能发展大省,应加强学习、交流、合作,努力将自身打造成连接各极的重要产业链条和承载体,形成区域竞合发展格局。

如果错过人工智能,我们错过的将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时代!“敢为人先”的湖南人创造了“于斯为盛”的互联网创业神话,打造了微信、快手、映客等互联网产品,也一定能打造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心主任、永州众智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

借力人工智能,助推生态环境“协同法治”

肖爱

为破解生态环境法治跨区域、跨领域、跨场域等“跨界”困境,国家大刀阔斧推进“放管服”改革、机构改革以及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着力推进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察垂直管理、建立健全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巡回法庭制度、成立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庭、发展环境公益诉讼等等。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则给生态环境法治转型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并提出建立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智能监控大数据平台体系,打造智能环保。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人工智能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

“协同”是解决“跨界”难题的根本途径,笔者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让人工智能强劲“助推”生态环境协同法治发展——

一是人机协同。人工智能凝聚了人类智慧,且具备一定自我学习能力,人工智能的发生、发展与运用,甚至防范其未来风险,都需要人类智能与之协同共生。解决生态环境法治中的“跨界”难题,需要将相关学科专家、相关领域实务工作者的智慧,以及社会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通过信息收集、分析、转换,融入人工智能体系,随时服务于生态环境法治需要,又同步拓展环境法治数据。目前,我国已建立运行“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大型数据库,但环境执法、环境立法领域还缺乏专业性大数据库,应建立国家环境监管与执法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国家生态环境立法数据库。实现“人机协同”,从技术上看,还有待优化算法、加强底层算力、强化大数据分析、开发智能终端设备;从制度构造上看,需要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协同共享法律机制,对信息生成、整理、分析、数据化处理以及公开与运用等都予以规范。同时研究确定满足条件的生态环境监管平台或者数据库信息,以节约执法和司法成本,维护专业数据权威。

二是城乡协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分散性、面源性等特性,以目前城市中心逻辑的环境法治应对农村环境治理,成本高、效率低。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在城乡全面普及,在信息获取方面城乡差距极大地缩小了。但是,就生态环境法治而言,城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数据化处理的差距存在拉大趋势。因此,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数据处理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相关数据库,创新数据加工方法,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和预警机制。应将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民间生态习惯规范纳入环境执法和司法考量,形成城乡协同的生态环境法治形态。

三是要素协同。生态环境由各种要素组成,我国目前的环境法治体系分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以及物种多样性保护等几大类,或者根据各具体生态环境要素如大气、水、土壤、森林等分别立法监管的。这不同程度带来了部门监管之间的隔离和矛盾,也导致不同环境法律在适用中难免发生冲突或不一致。生态环境法治的要素协同即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应借助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和辅助决策功能,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视角,确立多维结构,融合各种自然要素,整体纳入法律规范设计与执法、司法适用。

四是公私协同。人工智能有助于弱化公权力的刚性、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性。生态环境法治需要解决跨领域、跨场域的问题,有必要推进多元主体的组织化,应建立推进环境NGO组织发展的约束激励机制、公私主体沟通协调机制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五是部门协同与区域协同。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整合,弱化了政府部门之间甚至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权力或物理边界。应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促使不同部门之间、不同行政区之间在环境法治过程中避免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的影响。与之相配套,应基于人工智能运用,改变部门或行政区相关考核评价体制机制。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深化“人工智能+健康养老”正当时

彭劲杰

“人工智能+健康养老”,是指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设备等前沿技术,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融合创新,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多层次、高效便捷的“线上线下”健康养老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构建一个没有围墙的超级养老院。

人工智能技术至少可在以下几方面助力居家养老:一是以大数据推进“智慧健康”,比如可以把老人的血压等数据传到“云”上,同时将其以往病历放到“云”上,医生可通过网络为老人们提供健康建议;二是生产“智能看护”等服务机器人,可辅助老人做一些简单家务,观察老人有无异常情况,并配有提醒功能;三是生产更多更先进的可穿戴设备,比如可以实现实时监控的血糖仪、电子化神经元、能帮助瘫痪老人驾驶轮椅的设备等等;四是在设计智慧家居时更多考虑到老人的困难和需求,以更细致的创意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发展“人工智能+健康养老”产业,可夯实健康中国战略、强有力应对人口老龄化,为国内市场提供重要消费引擎,为湖南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先发契机。经过近几年的蓄力,我省已具备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的一系列优势条件和产业基础。省会长沙建有专门的机器人产业示范园区,先后引进机器人企业近140家,能基本实现从研发、生产、销售到培训的全覆盖。

深化“人工智能+健康养老”要尽快行动,首先须厘清面临的问题——在“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崛起的风口,我省在高端芯片、算法框架、人才储备、法规制度供给等方面存在短板,需要统筹解决。一是算法框架依附于国外巨头开源生态体系;二是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智能传感器、病例大数据等超越传统医疗信息化的新技术受制于人;三是相关人才总量少、领军人才非常缺乏;四是政府监管制度滞后于人工智能创新需要。

如何统筹推进我省“人工智能+健康养老”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明确把人工智能作为湖南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编制和实施“智能+”行业产业规划计划。组织编制《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明确提出产业发展定位、目标、方向,重点布局长株潭,其他市州走特色发展之路。制订并实施《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从基础设施层、技术主导层、应用层三个层面拟定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是加快整合人工智能产业链资源,将资源优势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首先,依托长沙高新区和湘江智谷,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推动顶尖专业智能和技术智能融合推广,注重提高智慧养老产品的实用性、经济性和适老化,促进政务、产业、科研、教学、资金在这两个区域集中投放,促进协同发展、区域整合、政策同步叠加,充分释放数字家庭医生在“人工智能 +健康养老”中的巨大潜能;其次,组织、利用好国防科技大学在飞腾高端计算芯片、麒麟操作系统和天河超级计算机等方面先进技术,将其作为产业基础,加大关键算法框架和共性标准支持;第三,强化健康养老产业链上下游相互支持,开放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我省应用场景优势。加快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智能传感器、病例大数据等技术在疾病筛查、慢病管理、健康管理等领域展露潜力,以更好辅助医生诊疗、提升基层医生诊疗能力和服务效率、增加基层医疗资源供给、满足患者医疗需求。

三是培育和吸引高端人才,统筹智慧养老产业链,打造算法框架平台。人工智能快速产业化,基于三个重要条件:一是算法框架;二是行业大数据;三是超强算力。我省在超算方面有独特优势,行业大数据可以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解决,重点是要攻克算法框架,完善“智能+”产业生态。当前,全球对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激烈,我省应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人才研发环境,防止人才得而复失。同时鼓励探索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就地招揽高端人才。更重要的是加快我省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产业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四是适应智慧健康养老新趋势,重构监管制度,优化供给。“人工智能+健康养老”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健康养老行业融合催生出的新业态,对其不能简单照搬传统业务监管,也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应准确把脉技术和产业趋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业界合理诉求,围绕监管要素重新梳理,在市场准入、政府监管方面做到既严格审慎,又为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空间。

(作者系湖南省科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以人工智能引领湖南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邓子纲

当前,人工智能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正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沿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主线演进,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

基于此,加快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发展,以智能化为方向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应成为我省重要发展战略。其具体路径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以人工智能改造我省传统产业,为其“装上眼睛”“插上翅膀”“填满能量”。

人工智能条件下产业将趋向分散生产、私人定制及订单式生产,并通过数据信息平台的联通来实现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生产。

我省应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广泛应用,改造提升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工业系统改造、自动化系统升级等变革,支持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实施“产品4.0工程”,加快将最新的机器视觉、精确质量分析、数据分析自动预警等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迅速改进工艺;以人工智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设计、加工和制造质量。要利用人工智能将我省庞大的传统产业体系改造为高技术含量的智能互联生产服务系统。

二是围绕人工智能积极布局新兴领域,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智能化服务平台。

核心技术创新和跨界融合创新是培育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湖南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

湖南应多路并进,推动人工智能跨界融合创新:推进智能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研发合作,并通过机械与网络的连接,形成基础建设行业的全景动态地图;推进金融服务企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加快让资本精准寻找服务对象,并有效防治区域性金融风险;加大互联网信息产业相关智能终端软硬件技术和产品研发;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智慧化水平,推动健康养老产业跨越式发展;支持研发自主智能运载系统技术产品,提高交通干线要素的匹配度、精准度和运输组织效率;进一步落地“产业+人工智能”融合孵化平台,培育新兴服务平台。

三是以人工智能促进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实现“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驱动式发展。

根据麦肯锡预测,基于自动化为中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每年可贡献0.8-1.4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创新及其与产业平台的融合,可以加快实现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目前我省对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层与应用层方面,基础层方面比较薄弱。因此,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大力突破人工智能领域芯片计算架构的技术创新;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技术研究、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典型应用开发;加大深度学习训练与知识大数据库、应用体验中心、云计算、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助推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要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倒逼的科技发展路径,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产品、新服务。

四是加快人工智能与相关产业集聚,建设好产业项目库、企业招商库。

应依托长株潭和衡阳良好产业基础,打造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依托长沙高新区、湘江新区、株洲高新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等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或人工智能科技城;依托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中联重科、京东无人车等智能网联汽车关联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培育;推进我省发挥国际自动驾驶汽车与智能交通的关键技术优势、传感器的研发优势和智慧城市网联系统优势,加大在智能系统测试区研发、智慧公交示范、智慧城市方面的产能合作;搭建智慧服务型创新创业机构,打造一体化孵化基地。

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岳麓峰会、世界计算机大会、中国(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等平台,积极开展靶向招商和全产业链招商。支持全球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湖南设立研究机构、第二总部、创新中心、孵化基地,支持长株潭地区率先编制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重点招商项目库,策划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

五是加快人工智能数据共建共享与标准体系建设,做好产业预警与风险防范。

结合《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发布实施,推进省内大数据的开放和共建共享,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数据基础构筑良好管理环境。制定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尽快制定湖南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政策,并健全相应监督机制。

为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带来的新问题——比如导致改变就业结构、挑战法律规范、破坏底线伦理、随意传播隐私等——要着眼于加强预防、约束、引导,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以确保我省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一直走在安全、合规、有序、可控的道路上。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肖秀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