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丨如何让教育现代化的胜景早日在湖南绘就?

    2019-03-21 07:23:15

导读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普及化、终身化、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等特征。

近日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新时代国情世情,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的重大部署。

如何让教育现代化的胜景早日在教育大省湖南绘就?《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把握根本遵循,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付宏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高校的现代化水平不仅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高度,而且是支撑国家现代化、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根本方向重要使命。在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部署中,高校应把握根本遵循、紧扣重点、补齐短板,在立德树人、内涵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狠下功夫。

立德树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就是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最根本的任务。事实上,立德树人也是在中国几千年教育史中不断得以深化和发展的优良传统,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观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就提出“立德”,并将其作为人的首要追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德树人的成效是评价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离开了立德树人这个核心,就丧失了教育的根与魂。

立德要躬行,不仅在专业学习实践中立德,还要在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中体现。习总书记十分重视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他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也为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

当前,一些高校不同程度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和劳动教育,对学生中存在的懒惰、涣散、懈怠等现象及“一屋不愿扫,却想扫天下”的心态缺乏足够重视。高校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应注重将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品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葆有蓬勃朝气和奋发状态。长沙理工大学把日常养成教育和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强化校园劳动体验,要求学生每学期到专业领域最基层一线开展两周以上社会实践和劳动体验,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品格、坚定理想信念。

科学管理: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这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义,更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以量的增长为主阶段转变为以质的提高为主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其核心就是内涵建设。可以说,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与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同源同构的。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从根本上就是要解决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一矛盾具体到高校,主要表现在现有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展现。主要原因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落后,没有激发出应有的发展活力。

从近期对高校巡视的反馈来看,内部治理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短板。高校要扭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这个“牛鼻子”,通过深化改革,克服经验主义和守成思想,攻克制约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各种机制体制顽症。要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体现中国特色的同时,积极借鉴世界高水平大学先进经验,强化战略管理,优化治理体系,打造扁平、集约、高效、廉洁的内部管理体系,让教师们安心教学科研、学生们发奋学习创新,推动高校稳健发展。

服务社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服务社会既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支撑和带动国家的现代化。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对接好、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出路。

省委书记杜家毫在长沙理工大学调研时指出,高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找准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与全省发展大局的结合点,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参与我省产业发展的火热实践。

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建设为湖南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弥足珍贵的战略机遇,高校应当将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促进湖南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聚焦绿色能源、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洞庭湖治理等湖南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积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体系、科研攻关方向。一方面,要在创新湖湘文化、提升湖湘文化魅力上下功夫,努力将湖南红色基因植入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另一方面,要在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和思想智库优势、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和科技成果产出上下功夫,广泛深入开展产教研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通理论到实践、实验室到工厂、校园到产业园、科学技术构想到人民美好生活的通道,为湖南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引擎,在服务湖南高质量发展中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政教育现代化应着力“全过程”“常态化”

刘新庚 刘邦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再次强调,“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瞄准教育现代化目标,着力全程贯穿、实现常态长效,已成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实现常态化”是我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主张,思政教育也应如此。我党在抗大时期就要求在行军中教育考察积极分子,政治工作日常化特征明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之中,保持一种全面惯有、稳定规范的状态;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今年初,在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今年3月18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引领。引领思想是一个多方面、全过程的能动过程,需要系统规范、持续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当前,社会变革加剧、社会思潮多元,在全方位、立体化世界格局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严峻,要保持高校师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避免其出现认同偏差、知行不一、理想信念淡漠、精神动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实现科学思想引领高等教育全过程、全覆盖。应力戒“对付式”“救火式”“碎片化”“单一性”思政工作方式,持续强化正向意识形态的力度、深度、广度,促进广大师生做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人生选择。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教育现代化跃迁的重大方略。这一方略强调思政工作在横向空间上要具延展性,能涵盖学生成长成才各方面、延伸到校园生活的角角落落,以实现从单向教育到复合教育的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强调时间上要具连续性,将思政工作贯穿到入学教育、过程教学、日常管理、毕业评估等每一个节点,充分体现了统筹整合、科学有序的现代教育原则,力求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从“短时应对”到“持久教育”的完善发展。

现代高等教育呈融合式发展趋势,客观要求建构思政教学“全过程·常态化”机制。既需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向融合,形成全员育人、整体育人协同效应;又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融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求;需要将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拓展覆盖面;还需要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以德立学、全方位发展。

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着力“全过程”“常态化”的重点,应在于引领推动广大师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工作理念上,应凸显常态自然和持续长效,避免仓促应急、追逐立竿见影;工作方式上,应谋求落细落小、润物无声,避免形式主义、生硬灌输;工作举措上,应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强日常涵育,避免因循会议传达、读书念报等传统做法举步不前。要努力使课堂理论教导、日常管理规制、心理咨询关爱、社会实践磨砺、日常生活陶冶、网络文化熏陶实现同向协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常态长效、久久为功,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稳定地、规律地、持久地发挥作用,成为广大师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

以教育信息化驱动湖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蔡颂 杨卓

湖南是教育大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显著。2018年,湖南成为教育部批复的首个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开启了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当前,湖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存在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育才理念有待提升、开放意识相对薄弱等问题。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是湖南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的战略选择。

——从供给侧着手,强化技术赋能,驱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转型。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截至2018年12月,湖南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4600余家,需要更多“高精尖”创新人才。打造湖南特色优势产业人才链,需要从教育供给侧着手,以教育信息化驱动教育理念转型升级。

一是立足“互联网+”时代特色,确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湖南在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缺口较大。各教育主体应积极探索“夯基础、补短板、强特色”的人才培育路径,注重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实现培养理念的转型升级:从以学习知识为本,向以培育创新精神及能力为本转变;从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向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协作互动方式转型;从单一、封闭的教学设计,向复合、开放的教学体验升级;将创新意识、信息技术渗透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是立足大数据分析,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机制。建立包括入校选拔、课程培养、拨款资助、标准架构、学业评估、就业形势等多方面内容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数据库;以跨文化研究中心、跨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资源共享、交叉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在教学端发力,强化数据集成,驱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革新。

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根据《湖南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要求,我省将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并建成“湘教云”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更是驱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应着力智慧教育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新模式。通过物联网应用场景搭建,对现有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进行智慧升级,营建可支持学习者自主进行创新实验研究、协作学习的移动互联环境;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各平台和数据共享的标准与管理办法,实现差异化教育、管理平台的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应着力教学教法革新,打造数字化教学新模式。一是继续优化课程设置及体系设计,建立多元化、开放型的学习模式;二是充分利用微课、慕课、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数字化教学新模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网络化、平台化和系统化;三是将培养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数字化学习习惯纳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

——向国际化延展,强化开放共享,驱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提升。

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当下,教育的信息化与国际化相互交织,教育信息化加速了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又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使先进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湖南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没有明显区位优势,必须直面挑战,紧跟时代步伐。

一是强化开放思维,将国外先进育人理念“请进来”。通过开设网络国际课程、举办互联网学术交流沙龙等方式,提升湖南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充分借鉴国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手段,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培育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应将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有机结合,在我省重大科研平台聚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

二是强化共享思维,让湖南拔尖创新人才“走出去”。一方面,加强湖南与“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合作,共建网络教育资源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在国际网络教育中的参与度;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标准,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加强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与研修改革,培育扎根中国大地、接轨世界前沿,具有湖湘精神、中国品格、国际视野、天下情怀的一流创新人才,为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东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担负起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使命

汤礼莎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高等院校作为施教机构、知识的高地和集散地,理应在这个进程中担负起更多责任、争取更大作为。

做全民学历提升的助推器

人才评价要打破“唯学历”倾向,但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通过学历提升对一个专业、一个领域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学习,已日益成为现实需要。高等院校在守好全日制学历教育这块“主业”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补充作用,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学历提升通道。

高等院校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要根据自身办学能力、办学优势和特色,综合确定办学层次和招生专业。应以满足学习者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学历继续教育如成人教育、高等自学考试等模式在学历提升方面已赢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但是近年来,少数高等院校学历继续教育有过分向“创收营利”发展的趋势,有些高等院校为规避其中风险,则取消或大幅缩减了学历继续教育。鉴于此,高等院校应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力量打造“拳头产品”,提升学历继续教育的含金量,让其步入新的良性循环,助推全民学历提升。

做全民学习内容的供应方

满足全民各阶段各种学习需要,核心是要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高等院校应迎难而上,着力解决全民终身学习中“学什么”的问题,设法丰富学习内容。

一方面,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理工类高等院校可依托技术优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科学素养培训;以人文学科见长的高等院校可把关注点放在提高全民人文素养、公民素质上;开设有艺术、体育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可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到成人的艺术体育技能训练等等。以高等院校为主体开展这类教育培训,还有望改变社会培训机构收费昂贵、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可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帮助其构建终身学习平台。比如湖南师范大学近年开始探索社区教育合作模式,与长沙岳麓区西湖街道龙王港社区联合成立社区学院,开设了青少年素质拓展、亲子教育、全民健康、生活美学、社区文艺、传统文化、创业就业等课程,并对居民进行职业技能、实用技术、科普知识、消防安全和社区管理等培训,有力推动了该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与服务社会的功能。

此外,在大力推广融媒体应用的当下,应本着易于传播、易于接受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以更便捷丰富的形式多多转化高等院校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及时、直接服务于全民学习需要。比如史蒂夫·霍金撰写《果壳中的宇宙》,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制约宇宙的高深理论,提升了读者的科学素养。

做全民学习风尚的引领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殷切寄语大家“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高等院校应承担起传递文化的使命,用明德引领全民学习风尚。

高等院校的校风校训、师生的言行举止,无不对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等院校的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都应适时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开放。正如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之初所指出的:英国剑桥、牛津大学城、美国波士顿大学城等,虽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享誉全球,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而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古老与现代相得益彰,一座城市因教育而兴,其居民耳濡目染受高等院校的洗礼,必将立下活到老、学到老的宏愿,爱上终身学习。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游人如织,武汉大学樱花节吸引了海内外访客,厦门大学和哈佛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特定时间对特定人群免费开放……高等院校应该成为一个城市的亮丽风景和闪亮名片、观光目的地,但观光不是目的,而是要让民众通过观光感受学习氛围、找寻学习乐趣、明确学习方向,进而形成全民向学、追求知识的美好社会风尚。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肖秀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