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湖湘文化、创新机制体制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2018-10-23 09:48:48

编者按

为配合各地学习贯彻《关于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湖南省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组织部分研究员和特约研究员就如何扎根湖湘文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进行探讨。本报今天推出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期助力《意见》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打造湖南文化强省升级版的着力点

贺培育 廖卓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文化强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湖南自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文化强省战略目标以来,文化强省建设走过近12年的辉煌历程,获得长足发展。“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省升级版”。今年8月16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未来5年全省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布局。打造文化强省升级版,我们务必厘清思路,明确举措,抓住着力点和关键点。

确立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新高度。一是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到新的历史高度,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二是把文化事业发展推动人民群众文化幸福指数的提升提到新的历史高度,通过文化铸魂、文化塑形、文化融情营造高雅健康的文化氛围,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三是把文化发展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提到新的历史高度,不断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作用。四是把保持文化综合实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的目标提到新的历史高度,利用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推进的有利契机,将文化事业作为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保障、文化产业作为湖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确保湖南文化软实力综合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台阶。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将文化建设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提出文化建设坚持硬件建设与文化活动“两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意见》中将“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加快湖南文化创新体系建设重要一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是湖南文化强省建设题中应有之意。为此,需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技术和绩效评价标准建设,坚持标准制定与实践探索同步推进,体系建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提高文化行业协会、基金会、社区、自愿者等供给主体的能力和总体水平。推动优秀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向产业资源优势转变,把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提供更多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形成文化体制改革新局面。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强省实现的关键一步。为此,需要形成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的新局面,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着力于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需要形成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新局面,在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基础上,清理规范完成事业单位分类。需要形成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新局面,继续立足于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发展传统文化市场的同时,加快培育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

开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境界。以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潜力,以创新驱动提升质量效益,以市场主体激发发展活力,开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境界是文化强省的重要抓手。为此,需发挥好“文化+”效应,提升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境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业、制造业、农业的深度对接,迎来新一轮产业融合发展浪潮。特别要实施好“互联网+文化”战略,不断催生新文化产品与新文化业态,实现“智能增长”,将长沙打造成为全国移动互联网创业“第五城”。发挥好产业集团示范效应,提升产业提质改造的新境界,做大做强传统优势文化。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挥好开放带动“溢出”效应,打造外向型市场主体,构建以文化企业为中心的品牌文化战略体系,积极培育湖南文化贸易品牌,形成开放合作、开放包容、开放跨界新态势。

  牢固树立“文化+”理念 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彭宏杰

正确把握当前文化发展新态势,牢固树立“文化+”理念,充分抓住“文化+”的各种机遇,积极应对“文化+”带来的挑战,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省的紧迫要求。

把握“文化+”内涵,顺应融合发展大趋势。“文化+”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这里的所谓“文化”,既指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及其他社会发展理念等核心内容,也指一定区域内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文化元素。而所谓“+”者,就是加入、融入。理论上看,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文化+”主要是指把文化元素融入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与产业中,以促进经济社会及文化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相对于具体的产品生产而言,“文化+”则是指通过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使产品具有更明确的文化属性,以适应越来越细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在生动的实践中,“文化+”催生了千姿百态、绚丽多样的文化新形态。特别是在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中,展现出了文化创新创意的无限多样性。如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生态建设、文化+养生康体、文化+互联网+金融、文化+互联网+旅游、文化+互联网+科技+金融等,呈现出文化发展形态与文化事业产业创新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认清“文化+”价值,推进文化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坚持“文化+”理念打造文化产业,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方面,践行“文化+”理念,能够有效解决导向难题。针对“互联网+”相关领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虚假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滥俗直播、电子诈骗等问题,积极践行“文化+”理念,充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力量,进行主旨提升、内容引导与形式完善等,能够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强大正能量。另一方面,践行“文化+”理念,能够有力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创新发展。从实践看,“文化+”通常具备一种促进文化产业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功能。在国内市场上,那些以“文化+”为内涵,展现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时尚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成果与文化产品,常常能够快速赢得诸如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各类市场的充分肯定与接纳。在国际市场上,践行“文化+”理念所孕育出的文化产品,由于兼容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特点,因此常常能够作为重要媒介,激发巨大需求,展现出巨大商机和经济能量,拓展出广阔的国际市场。

实施“文化+”行动,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要实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推动文化发展显著进步,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目标与任务,必须牢固树立“文化+”理念,深入实施“文化+”行动,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一是坚持一个正确方向,即“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防止“文化+”成为“装饰品”或者“添加剂”。二是重视发现与培养一批“文化+”理论人才队伍,切实推进“文化+”的探索与创新。三是尽快出台一个行动计划,即《湖南省“文化+”行动计划》,搞好顶层设计,总结推广一系列以湖湘文化元素为根基的“文化+”发展模式。四是着重突出一个产业,即“文化+”创意产业,强力打造一批“文化+”示范园区或示范基地,如积极打造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使之成为一个以湖湘文化为根基、以湖南广电为依托、以“文化+”“互联网+”为手段、以数字视频为主导产业的文化创意集聚区。此外,要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交流中尽量融入“文化+”理念,坚持以文化为媒,用“文化+”搭建一座座“民心相通之桥”,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中传播“中国气派”与“湖南故事”。

以湖湘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彭昊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源泉和灵魂,湖湘文化是“兴湘之魂”,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要靠湖湘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来引领、支撑和渗透。当前,我省正跨入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征程,需要对湖湘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不断丰富时代内涵

  增强湖湘文化传承力

一方面,要弘扬湖湘精神,夯实建设文化强省的思想基础。从忧国忧民的传统中汲取力量,从敢为人先的传统中激发志向,从经世致用的传统中坚定初衷,从坚韧不拔的传统中践行执着,从实事求是的传统中提炼方法,从通变求新的传统中确立目标,从兼容并蓄的传统中培育胸襟。将湖湘文化的文渊挖掘透、文脉梳理清、文气接续好,赋予湖湘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建设好七大文化研究展示基地,培育哲学社会科学“湘”字品牌,用优秀的文化陶冶人、鼓舞人,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激励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力,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努力奋斗。

另一方面,要挖掘湖湘特色,拓展建设文化强省的载体和途径。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瑰宝数不胜数,我们要加强对湖湘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影视剧和戏剧剧本孵化、网络文化提升等计划,打造一批富有创意、具有个性的原创作品,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加快推进长沙、张家界两个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着力培育湘北环洞庭湖生态文化旅游线、大湘西张吉怀世界遗产文化旅游线、湘中大梅山文化旅游线、湘南寻根文化旅游线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建设国内外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展示湖湘文化的魅力。

努力打造产业品牌

  扩大湖湘文化传播力

一是进一步建设全国领先新型主流传媒集团。推动湖南日报社、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积极传播中华文明、引领湖湘文化和塑造湖湘精神,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媒体平台。让中南传媒、电广传媒、快乐购、拓维信息、天舟文化等上市文化企业展现湖湘文化的当代风采。

二是进一步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坚持移动媒体优先发展战略,重点支持新闻移动客户端建设。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构建以省级媒体为龙头、市州、县市区媒体为骨干的省、市、县三级传播矩阵。

三是进一步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加强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湖南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省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提高“欢乐潇湘”“雅韵三湘”“书香湖南”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搭建“家门口文化服务圈”,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推行“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服务方式与内容数字化、移动化、便捷化。建立“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模式,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面构建创新格局

  激发湖湘文化创造力

一是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构建集技术开发、内容制作、跨媒体分发于一体的新一代电视内容制播体系,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影视创意中心。以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为主体,构建集数字教育、数字物流、生态印刷于一体的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华文数字出版高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骨干动漫游戏企业,打造一批动漫游戏原创品牌。加快剧场演艺、歌厅演艺转型升级,建设全国新型演艺娱乐中心。建设全球创意烟花设计基地。大力发展艺术焰火、环保烟花、情景微焰火、智能遥控趣味烟花。建设现代创意设计集聚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二是积极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着眼于新理念、新业态、新技术等的发展,将湖南文化产业置于全国乃至全球的背景下进行重新定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释放文化发展新动能,通过“推进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重构采编发体系,优化采编发流程”“建立文化产业融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建设创业苗圃平台”“创新文化消费信贷产品”等举措,在体制机制、平台模式、方式方法等多方面明确创新路径。

三是大力营造文化创新的机制和环境。牢固树立“文化+”的战略思维,不断健全文化创新的发掘推广、培育、重点品牌扶持、激励、保障等机制。加大对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作品、文化创意人物的推广力度;支持文化创新课题研究,推出一批科学、前沿的研究成果;建立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项目机制,对重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支持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和长沙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建设,启动“北有中关村、南有马栏山”品牌推广计划;支持长沙办好移动互联网岳麓峰会、长沙媒体艺术节等活动;推动文化品牌活动再创新,推出“新时代学习大会”等系列理论宣讲节目;探索建立文化荣誉制度,逐年完善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等政策。

  弘扬湖湘精神

  建设文化强省

徐艳红 肖宗志

湖湘精神包括不尚空谈、霸蛮实干的奋斗精神,是求新求变、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开放包容、和谐协作的团结精神,是爱国爱民、敢于赴死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既是民族精神在湖南的具体体现,又是引领湖南发展的精神魂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我省文化创新体系,推动我省文化强省建设,需要进一步弘扬湖湘精神。

不尚空谈、霸蛮实干,提高文化强省战斗力。霸蛮实干,是渗透到湖南人骨子里的行事作风。不尚空谈、霸蛮实干,就是解决问题讲求实干,不讲空话。因为“蛮”,左宗棠才抬着棺材进疆,不向沙俄让寸分;也因为“蛮”,杨度才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在今天,文化强省战斗力的提升呼唤霸蛮实干的湖湘精神,需要以不尚空谈、霸蛮实干的精神推动文化强省各项举措的落地。我们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实事求是,真正地解决问题;在“干”字上下功夫,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少说多做;在“蛮”字上下功夫,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勇于克服各种困难。

求新求变、敢为人先,提高文化强省创新力。从早期湖湘学派注重自创新路的探索,到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五四运动,到毛泽东提出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湖湘人求新求变、敢为人先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今天,加快构建湖南文化创新体系,打造湖南文化高地,急需弘扬求新求变、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要以湖湘文化创新转化为基础,构建文化精品创作体系;要以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为目标,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立足我省现有优势,着眼产业发展趋势,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从市场主体、平台建设、项目带动等方面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开放包容、和谐协作,提高文化强省凝聚力。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兼容并蓄,以和谐协作的精神和睦互助,是湖湘精神固有特质。它不故步自封,而是开放包容;不刚愎自用,而是和谐协作。归根到底,湖湘文化本就是一种兼容并蓄、不断融合的文化。今天,我们要在文化惠民中体现凝聚力,搭建好“家门口文化服务圈”,让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的营养滋养每一位普通老百姓的心田。要在文化富民过程中增强凝聚力,光大特色文化,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将文化产业做成支柱产业。要在文化育民过程中提升凝聚力,从湖湘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实施精品创作、文化惠民工程和推进全民阅读等,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

爱国爱民、勇于任事,提高文化强省软实力。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毛泽东的“身无半文,心忧天下”,都体现出湖湘精神中胸怀天下、爱国爱民思想。近代中国,湖南涌现了大批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踔厉敢死。如谭嗣同、陈天华、黄兴、宋教仁等,体现出了湖南人的血性和追求。今天,湖湘后来者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挥湖南人文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继续深化广电、出版等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大力推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等的发展,增强人民文化道德修养,提高湖南文化强省软实力,使湖南成为人人向往的文化乐园。

  积极推进湖南文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伍先禄

与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一样,一段时间以来我省的文化发展倚重做大做强和扩大增量的策略。这虽然带来了文化供给的充足,但也造成了无效供给、低端供给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着眼省情、积极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质量水平。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也存在产业结构不优,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等问题。对此,应大力发展县域文化产业,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例;引导资本、技术和人才向长株潭以外地区流动。要鼓励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拓展新的文化业态;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造升级传统文化产业,让传统文化产业焕发新的市场活力;加入科技创新的浏阳花炮,融入现代元素的通道侗锦就是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我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着力优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共享水平。我省已基本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健全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还存在城乡差距较大、供给方式不活等问题。应坚持走城乡一体化之路,发挥好中心城市文化资源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公共文化供给的公益性质,做好“文化精准扶贫”,引导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尊重人民群众文化自主权,采取灵活多样的供给方式,实现从“配送式服务”向“菜单式服务”转变。

着力优化产品品质,实现产业发展双效合一。我省文化产品的供给存在普通文化产品产量过多与文化精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今年8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加强文化精品创作体系建设。应强化精品意识,遏制粗制滥造,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发挥文化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出更多的“叫座又叫好”的文化产品。

着力优化输出策略,实现文化万里飘“湘”。优化对外文化输出结构要注重三个转变。一要从“送文化”到“卖文化”转变。充分发挥各类文化经营者的积极性,积极拓展文化对外贸易新渠道。二要从“卖产品”向“卖观念”转变。把包括湖湘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对外传播“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湖南篇章,对外展示“文明、进步、开放、崛起”的湖南形象。三要从瞄准“中国周边”到放眼“世界各地”。大力拓展国际文化市场,主动对接“一带一路”,让湖湘文化走进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着力优化制度供给,增强文化持续发展动力。“有效的制度供给”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应坚持“以法治文”原则,完善法制体系,严格执法监督,保护知识产权,让创新者没有后顾之忧;应建立健全文化企业考核制度,引导和激励文化企业担当社会责任,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应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厘清文化管理部门职责和权力清单;应完善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度,不断优化文化人才成长和创业的环境,让湖南再一次成为文化优秀人才集聚的“洼地”。

(本版作者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特约研究员)

责编:李 慧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