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动能

    2018-10-18 10:56:57

文/王克修 李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未来中国乡村擘画出美好蓝图。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重视文化建设,既是留住“乡愁”,也是为整个乡村振兴提供生生不息的动能。

赋予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文化追求。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在田野,没有文化的乡村就没有乡村的振兴。

基于历史和现状,传统的“三农”出现避“虚”就“实”、重产业轻文化的现象 ,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就要在认识上进行调整,把文化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从统计数据看,2013至2016年我国城乡人均文化消费差距在5倍左右,远远高于城乡收入差距。在乡村文化供给体系中,贫困地区又较欠缺。贫困地区不仅是物质贫困,更是文化贫困。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抽样调查,农村人口的闲暇时间增多,约六成农民一天的平均闲暇时间在3小时以上,但文化消费层次却较低。有81.56%的农村人口选择看电视,45.57%的选择打牌。

把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把人文理念融入乡村振兴行动各类规划。在当前的大多数乡村地区,乡村振兴的浪潮俨然兴起,但是主要的考虑集中在产业、人均收入、基础设施,文化建设、人们的精神需求等属于“空白地带”或者点到为止。而从远期来看,无论是乡村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规划,还是产业规划、交通体系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都要做到有文化考量、有文化表现。

把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行动考核体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文化建设上有清晰明确的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将文化建设纳入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

打造中国气派的乡村文化

文化是灵魂,文化是根基。未来的乡村是氤氲着乡土文化的新农村,乡村文化应该是充满生机、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气派的乡村文化。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促进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筑牢乡村文化阵地。活动要有平台,文化要有阵地。按照国家公共文化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场地设施建设;坚持精准有效,下大力气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没有”和“好不好”的难题,既要解决“量”更要解决“质”的问题,以精准的路径补齐短板,用心、用情打好文化建设攻坚战,在完善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础文化设施同时,要建设好公共文化+互联网的主阵地。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湖南乡村文化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品味较高、底蕴深厚、乡土气息浓郁、综合效益显著。湖南可以开发乡村旅游特色商品。可制作小农具、根雕、石雕等多种手工艺品,积极挖掘和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让农村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

群众是文化的服务目标,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的守护者和建设者。

尊重农民的文化创造精神。乡村生活是乡村文化的活水源头,农村群众是乡村文化的最具活力的创造者。因此,农村不应该只是城市文化、舶来文化的承接地,农民也不可能总是被动地接受“送下乡”文化的接受者。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不仅是活跃农村文化,生产更多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的必须,而且是提供人民精神生活中凸显地方特色的“绿色”文化产品,让乡村的文化品质区别于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培养新一代乡村文化建设者。加强教育引导、典型示范,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通过挖掘、培训、引进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乡村文化建设者,充分依靠“新乡贤”、民间文化明星的引导作用,使得冒热气的乡土文化成为时尚文化。地方政府并出台配套相关的人员奖励机制, 以服务群众,促进乡风文明为宗旨,努力打造一支爱农村、懂农民的“三农”文化工作队伍。

(作者分别系省委党校教授、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

责编:胡泽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