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进疆女兵和女青年屯垦戍边回顾

    2017-04-23 07:47:50

原标题:新中国进疆女兵和女青年屯垦戍边历史回顾

陈 平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政干校招收的150名女兵,徒步行进在西进部队的洪流中,随后是“八千湘女”进疆,一万山东女兵和青年妇女进疆,以及全国各地妇女入疆。至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7.5万人中,妇女4万余人。

转瞬六十多年过去,“女兵进疆”成为近年影视,文学作品长盛不衰的重要题材。不少作品迎合市场猎奇心理,炒作“女兵进疆当老婆”“十万光棍要老婆”“部队包办婚姻分配老婆”,并最近网上又有“女权主义”“义正辞严”谴责所谓“集体主义”,从“人权”的“普世价值”,再次把进疆女兵的“悲惨命运”拿来说事。

六十多年过去,“进疆女兵命运”早已尘埃落定,清清楚楚,只是有人不愿意,或者有意歪曲这段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借“妇女命运”否定共产党解放新疆,推进新疆社会进步的伟大历史。

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和思维逻辑,“女兵进疆”是三个历史阶段发生的三件性质不同而紧紧相连的事情——

第一阶段 革命理想主义——参军光荣

1949年9月,刚刚解放的临洮古城沸腾了。王震将军高瞻远瞩,为建设新疆培养各种人才,从陕西出发,边打仗边行军边动员学生参军。临洮城里张贴布告:第一兵团军政干部学校招“学生兵”。没有明星造势,没有舆论轰炸,年轻学子奔走相告,相约鼓动,投笔从戎,立功边陲,“当解放军最光荣!”军政干校报名处爆棚。一个月后,1500多名稚气未消朝气蓬勃的“学生兵”告别家乡踏上西进征途。其中最令人瞩目令人羡慕的是150多女兵!她们与一兵团卫生学校、财经学校在陕西招收的女性一起,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走得最远的女兵。

今天翻开女兵进疆史,她们的年龄令人心颤:18岁、17岁、大多16岁……甚至最小13岁,行军途中夜宿荒野破屋,她紧紧躲在比她大3岁的“大姐”怀中入睡。刚出发时,听说一兵团军政干校在兰州,上完学分配工作当地方干部,年轻少女们兴奋了,兰州是繁华的好玩的大城市。但是,在兰州休整几天,“学生兵”急速西行,目的地是刚刚和平解放的新疆。

旧中国妇女被压在社会最底层,能够上学受教育的女性非常少,尤其是在贫瘠落后的大西北,“女秀才”更珍稀。然而对革命的追求,对新生活的向往,对解放军的崇拜,小小临洮竟然有150多位少女奋勇参军,真是甘肃历史上的浓墨重彩奇迹般的一页。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她们回顾当年报名参军的动机:原兵团工会女工部部长魏玉英讲了三条原因:一是从抗战时期开始,甘肃地下党广泛宣传爱国救国思想,宣传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她在小学初中的老师有的就是地下党,学生受到先进思想教育。二是受《木兰辞》影响,要像男孩一样投笔从戎,干一番事业。三是人民解放军有强烈的光荣感,“当兵光荣,当女兵更光荣”。正是这三个原因,刚考上高中的魏玉英毅然放弃学业,报名参军。原军区23医院副主任医师徐生秀说,我正上初二,看好多同学都报名了,我也跟着报了名。当时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就只有外婆、母亲和我。受《木兰辞》影响,我对家人说:“尽忠不能尽孝”,我已报名参军了。原自治区三建工程师李树德,祖父曾参加过同盟会,思想进步。那天和几个同学玩,见到一张布告,一张桌子,说是第一兵团军政干部学校招生。当时弄不明白“军政”是啥意思,“干部”是外来词也不太懂。三个最要好的少女李树德、赵桂清、王淑莹,一起奔着“学校”两个字报了名。

1949年秋甘谷刚解放,躲避兵患“跑反”刚回家的初中女学生张修华,碰见母亲正与两名女军人热情谈话。送走两位女军人,母亲关上门对她说,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你去当兵吧!她报了名回到家,母亲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我家出了个花木兰,太好了!”

短短一个月,一个小县临洮就招收了1500名知识分子参军,其中女兵150人,最小13岁,大多16,17岁。

这一批150名对未来对人生还懵懵懂懂的少女们,在张掖休整学习一个多月,新民主主义、辩证唯物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革命觉悟大大提高,热血沸腾,投入解放新疆的西进大军……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社会发展落后,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各族人民生活极其贫困。驻疆人民解放军担负新疆建设的重任。部队急需各方面人才,为此,经中央军委支持,新疆军区赴湖南招兵主要是技术人才。1950年初,古城长沙沸腾了。《新湖南报》连续刊载新疆军区的招女兵的广告,大街闹市拉起横幅鼓励女青年保卫祖国建设新疆。一时间,招兵处热闹非常,门庭若市。女青年竟相报名,有的山里妹背着几升米走了几天路来报名当兵。女青年们被新疆军区招聘团团长熊晃将军的一番话激动了:“你们即将是毛主席家乡的第一代进疆女兵,你们是军队的女儿。新疆需要有知识有作为的女青年去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这话带着浓重的湘音,将军曾是红军湖湘汉子!

1950年3月8日,第一批1300名湘妹子登上西去火车。接着是第二批、第三批……1951年2月,《新疆省人民政府,军区司令部湖南招聘团启事》清楚表明:“本团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在湘招聘各项人才参加新疆建设工作。一,招聘范围:(甲)专门技术人员(理,工,农,医,护,会计等)名额不拘。(乙)文艺工作人员300名。(丙)女学生200名(俄文,会计,护士三科)。(丁)工厂女学生300名。······”结果大大超出招聘团计划,招收女兵指标被一再突破,遂有“八千湘女进疆”历史壮举。究其原因,主要是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宏伟理想和人民解放军的强烈光荣感,激励着全国人民尤其是知识青年投身革命。

同年,新疆军区在老解放区山东招收一万名女兵,陆续进疆。

第二阶段 土改建政 大生产运动

1949年底,驻疆部队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关于部队参加经济建设的决定,在天山南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51年在经过试点之后,在农区开展了意义深远的土改运动。进疆女兵积极参加了这两大运动,对推动新疆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女兵进疆所起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我们长期被忽视了——新疆广大穆斯林群众怎么认识这个历史事件的。

建国初,新疆400万人口,14个民族(当时包括索伦),维吾尔族200多万,主要集中在南疆,全族信奉伊斯兰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在严格的教规束缚中,广大维吾尔族妇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丈夫是妻子的第二个胡大(真主)”,除了毛泽东指出的“皇权,神权,族权”之外,她们还要受到“夫权”的束缚。据1949年底参军,1950年4月徒步行军到达喀什的女兵张修华回忆,她们引起维吾尔群众的轰动,“解放军有女兵!”人们奔走相告,争相围观。随后,女兵参加土改建政,深入农村,培养维吾尔青年妇女骨干和妇女干部,“妇女解放”成为那个时代对“革命”的最实际的诠释,成为巩固新政权的强大力量。南疆最早一批维吾尔妇女干部是女兵培养的,女兵证明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可以这样说,广大维吾尔群众是通过解放军认识共产党的;是通过女兵认识“妇女解放”的。这个思想启蒙是任何理论教育难以奏效的,是如何高度评价都不过分的。顺便提一句,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宗教极端主义抬头,妇女出现“吉里巴甫”宗教服装,遵从“瓦哈比”教规,再次说明新疆“妇女解放”任重道远。

进疆女兵在大生产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与男兵一起,住地窝子,喝碱水,顶风冒雪,开荒生产。有湘女写《江城子》词: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子,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梁。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胡杨。这是那个时代女兵的真实写照,真实经历。

山东女兵江桂芳“不见毛主席不成家”故事传颂一时:她从小家贫失学,常拎着筐子寻野菜。报名参军,她又矮又瘦,体检量身高时,她在鞋里垫了块布团儿,用力挺直脚根儿。她的青年时代就在拓荒第一线度过,她就有一股顽强的胡杨精神。冬天拣种籽、纳鞋底、搓绳子,天暖和了开荒平地、挑筐子、抬笆子,大家称她“铁姑娘”。再不久,她的玉米丰产田创新纪录,参观者纷至沓来,其中不乏求爱者。同志关心,组织介绍,她不动情不表态。1961年,她终于荣获兵团劳模进北京见了毛主席!那兴奋那激动,终生难忘!回疆不久,她开始恋爱结婚,养育孩子,成为贤惠勤劳的母亲。今天,石河子军垦博物馆陈列着她的花棉袄……

进疆女兵创造了新疆乃至新中国新疆历史上一系列“第一”:

第一个上共和国邮票的女拖拉机手张迪源,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李明等姐妹,第一代女康拜因手华淑媛等姐妹,第一代维吾尔文汉族女翻译戴庆媛,第一个以清纯甜美歌喉把《我们新疆好地方》灌成唱片的湘妹子陶思梦,石河子市第一位女副市长郑瑞阳……

她们参军时仅15、16岁,而创造这些“第一”时大多也仅20上下!

西方哲人有言:妇女解放是衡量社会普遍进步的天然标尺。这一系列“第一”就是这个天然标尺的一格格刻度!

第三阶段 建国 立业 立家——女兵婚姻

新疆近16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对新中国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建国初,新疆部队要求树立长期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思想,提出“建国,立业,立家”的口号。驻疆部队的婚姻问题成为新的突出问题,当时部队规定“不得娶少数民族妇女”,而新疆与内地交通极其困难,生活条件艰苦,靠个人条件难以解决婚姻问题。

1953年,新疆部队完成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关于部队整编的任务,驻疆部队分编为国防军和生产部队。国防部队4.15万人,生产部队13.5万人。

1953年6月,《新疆军区请求输送妇女入疆的报告》称:部队人员年龄偏大,未婚,强烈要求解决婚姻家庭问题。有战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哪有几十岁不娶妻!”“人活二十五,衣破没人补。要想有人补,再活二十五。”“庙修好了,神都老了。”等等。生产部队13.5万人,家属小孩1.95万人,未婚女青年0.6万人,因此要解决部队婚姻问题,尚缺10万妇女。

1953年7月即上述新疆军区《报告》之后一个月,军委迅速作出《军委关于输送妇女入疆的五年计划之初步意见》:1953--1958五年内,川鄂湘豫冀鲁陕甘等省,输送10万妇女入疆。年龄18至30岁,寡妇可以带孩子。路途住宿就餐医疗等费用,由新疆军区预算向总后勤部报销。新疆军区在兰州,西安设接待站。战士在内地的妻子,未婚妻,由当地政府送至西安接待站,转抵迪化2753公里,费用由公家承担。

1954年,山东妇女一万多人进疆,部分到达喀什,和田等边远地区。一位叫宋巧菁的女性,初中文化,进疆31岁,带着3个孩子进疆,分配到石河子农八师医院工作。与一位业务干部组成新家庭,从事财务工作三十多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农牧渔业财会荣誉证书”,孩子个个有出息,晚年幸福。

1954年10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7.5万人,妇女占4万余人。

有人炒作“分配老婆”“当官先挑,剩下给当兵的”“强迫嫁给老干部”等,如果不是恶意歪曲,就是对历史无知。1954年11月,新疆军区《全军妇女工作总结》指出:全军妇女39259名,占部队人员21.5%。女干部2152名,战士19121名,家属17986名。涌现出许多模范先进人物,在各条战线起了积极作用。总结最后一段“继续按婚姻法及军委总政和新疆军区规定婚姻条例暂行草案执行,切实掌握婚姻自主原则精神。在过去有些单位对此项工作不注意,使结婚后感情不和,闹离婚等现象。因此,今后各级必须严格掌握和宣传教育,关心她们的切身利益。对不正确的恋爱观和发生金钱拉拢,玩弄女性,通奸,强奸等恶劣行为,必须予以严惩,以资教育部队和巩固部队纯洁性与战斗意志,保证婚姻政策的正确执行。”

当时女兵恋爱婚姻过程是,“组织介绍,双方交流,自觉自愿,合法手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13期,刊载2003年6月20日,数名进疆女兵访谈录:

原农八师石河子市精神文明办主任,“八千湘女”之一戴庆媛说:“没有强迫的,从来没有强迫政策,是很巧妙的。我们那时的婚姻是道德婚姻,我起的名字。为什麽?他们(老战士)这代人是吃过苦,打过仗的,为革命作了牺牲,做了贡献。耽误了婚姻,现在年龄大了,找也不好找,怎么办呢?采取这办法(老干部先解决)也是对的。我们那时讲道德,先结婚,后恋爱,所以叫道德婚姻。我们过得还可以,还是幸福的。”

原石河子市二中教师涂敏说:“男婚女嫁,这是个自然问题,社会问题。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并不是来了以后给你分配,姓张的嫁给姓李的,没有这样。都是在自然环境里创造条件,培养感情,很多都是美满婚姻。我自己的家庭很幸福,自己认识,自由恋爱,完全是一种自然结合,很幸福。”

原石河子医院副主任医师陶勇说:“我一来就分配到二军六师,三五九旅老部队。湘妹子来了以后,和老同志共同工作,共同生活,产生感情,互相结合,是这样的情况。我为了学习一直不谈恋爱,毕业了到1957年才结婚。我的丈夫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他在朝鲜,我在学校,互相通信。1957年我毕业回老家,他也回去了。家里人说你们两个都没有结婚,现在结合在一起吧。我们就结婚了,把他调到新疆来。我们现在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生活很幸福。”

……参加访谈的湘女说,有的写新疆女兵的事很有偏见,甚至歪曲;不能歪曲历史的真面目;我们是历史的见证人,有责任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后人。

综上所述,几点结论:三个阶段的历史大背景不同,所反映事物的本质角度不同,但可以说:一,不能用最后一个阶段产生的婚姻问题,取代进疆女兵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为新疆屯垦戍边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换言之,嫁男人生儿女是任何普通女性都能做到的事,而为国戍边,建设边疆,艰苦备尝,只有英雄的女性才能做到!怎么能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呢?二,现在的“女权主义”忽略了一个常识:只有完成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妇女的解放,也才能实现“女权”。三,歪曲,丑化女兵进疆历史,是历史虚无主义;是歪曲,丑化了进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史,败坏共产党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的形象,动摇新中国在新疆建政的根基,这是不能容忍的。(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室原处长)

责编:黄晓辉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我要问